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34年5月6日,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鲁迅先生信中所说的那篇文言小说,就是1913年4月发表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署名“周连”的小说《怀旧》。文章以一个儿童的口吻叙事,展示农村各阶层的人在辛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把《狂人日记》当作鲁迅的创作发韧,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在此之前的《怀旧》。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怀旧》使用的语言(文言),不囿于现在通行(却不一定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期线,我们就会发现它在鲁迅创作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鲁迅(1909年),其思想(前期——以进化论和人本主义为特征)、文艺观(启蒙主义、为人生而艺术)和艺术创作特色等,巳基本成型。尤其是其创作特色的成型,巳通过留日期间  相似文献   

4.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5.
鲁迅最初是以写小说开始他的战斗和文学生涯的.《呐喊》和《徬徨》共收集了他的二十五个短篇小说,另外还有一本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他三十一岁那年写就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直至他逝世后才由别人收集在他《集外集拾遗》里.这就是鲁迅的全说小部创作.其中最长的是《阿Q正传》,在《鲁迅全集》里占了四十一页,二万四千二百字;最短的是《一件小事》,在《鲁迅全集》里仅占两页零五行,一千二百字.尽管鲁迅小说的数量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艺术上却是短与典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文学掌故中子期听琴、伯乐相马的美谈广为流传。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坛上知音识文,提携后进也不乏值得称道的趣例。兹举几例,以飨读者。鲁迅在1911年冬将文言小说《怀旧》寄给《小说月报》。当时任主编的辉铁樵虽与鲁迅无一面之交,却深为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雅活”文字所吸引,不仅热情复信,且将《怀旧》在《小说月报》第四卷卷首位置突出发表,文中的佳妙处加了圈点,写了评语,热忱地向社会推荐,给鲁迅以很大鼓舞。21年后,鲁迅在给朋反的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赃人日记》,其实我最初排成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他笔下,从文言小说《怀旧》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十三篇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突破了传统小说重情节、注重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选取了心灵表现的新视角,对人物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展示了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具风貌的“国民的灵魂”。同时,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精诚由中”,更具勾魂摄魂的艺术魅力。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果戈理是鲁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鲁迅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就提到果戈理,认为他“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在以后的文章中又赞扬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赞颂他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鲁迅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果戈理的艺术技巧。 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835年问世以后,经过83年,鲁迅也发表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均以尖锐的锋芒引起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我们从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中,不但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学习鲁迅借鉴外国文学时的“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场斗争鲁迅少年时期就喜欢阅读我国古典笔记和小说,在《朝花夕拾》中,保姆阿长给他买来“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在三味书屋时影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象,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后来,鲁迅还常常翻检家中的藏书,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酉阳杂俎》、《容斋随笔》、《辍耕录》等小说和笔记,借阅《唐代丛书》(即《唐人说荟》),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应时代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独创性。鲁迅坦率地指出:《狂人日记》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1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通过叙述童年时与阿长有关七件事情,展现了自己对阿长的态度起伏的同时,也展现出阿长平凡却伟大,朴实与善良的鲜明人物形象。在回忆性散文特有的双重叙事视角下,展现出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感恩怀念。两个鲁迅的跨时空相遇,将阿长的人物形象勾勒得更加真实、丰满,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辉,同时折射出鲁迅感激、怀念、怜悯、自责等多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9.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