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在分析解答数学问题时,学生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应该“从何处入手”对题目进行分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解题中产生的误解或思维“卡壳”等情况,往往是由于不善于选择思维的起点所致.因此,思维起点的合理选择是正确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本文试以初  相似文献   

2.
物理计算选择题中的数值,大多数是为了考查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情况而设计的。因此,若善于用下面介绍的方法去解,则往往显得思路清晰,简洁准确。1 定性分析法 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例1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称时,读数是2牛,浸没在水中称时,读数是1牛,浸没在某种液体中称时,读数是1.2牛,则该种液体的密度是( )。  相似文献   

3.
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种类繁多,并且在分析和运算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内容。以下是有关浮力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典型运用问题的解析的归纳:一、实验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得的物体的实际重力以及在液体中称得的视重之差来计算浮力的方法。公式是:F_浮=G_(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_(物体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例1用弹簧称量一物体,当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19.6N,而当物体浸没在水中称时读数是14.7N,求该物体的密度。解由题意可得:F_浮=G_1-G_2=19.6N-14.7N=4.9N。  相似文献   

4.
借助数值特征选择思维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起点通常从题目的条件、问题的目标、命题的结论与解法、观察与实验、构建模型、结构的形似特征等方面来选择 .作为文 [1][2 ]讨论的继续 ,本文例谈解题教学中另一种选择思维起点的方法——借助数值特征选择思维起点 .一、借助“特殊数值”,选择思维起点“特殊数值”是指诸  相似文献   

5.
题目 弹簧秤下端通过细线系一物体,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里时,弹簧秤的读数为3.6牛;当物体15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秤的读数为4牛,求该物体的密度(g取10牛/千克).这是广东省1999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第36题,这道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有弹簧秤测力、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其中还要用到列方程等数学知识.下面介绍这道题的五种解法.解法一(标准答案)当物体浸没在水里时F+F浮=G,F+ρ水gV=ρ物gV.3.6牛+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V=ρ物×10牛/千克×V.①当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为…  相似文献   

6.
静摩擦力的分析是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难点.抓住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是突破这一难点,正确、迅速地分析和判断静摩擦力的首要条件.1.以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思维起点两物体间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①接触;②接触面不光滑;③发生弹性形变;④有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7.
“摩擦力”这一条件常隐含在题目中 ,由于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所以解题时不易被发现 .下面以两道中考题为例 ,分析如何挖掘“摩擦力”这一隐含条件 .图 1例 1 M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 ,用绳和吊盘连成了如图 1所示的装置 .当在右盘中放入重 10牛的物体 ,在左盘中放入重 3牛的物体时 ,M恰好向右做匀速运动 .如果要使物体向左做匀速运动 ,则在左盘中应再加牛重的物体 .(不计滑轮处的摩擦 )(1999年河北省中考题 )分析与解 M向右做匀速运动 ,那么M在水平方向上一定受到平衡力作用 ,所以F左 f =F右 ,即f =F右 -F左 =10牛 -3牛 =7…  相似文献   

8.
解题时的思维起点通常是从题目的条件、问题的目标、命题的结论、结构的特征等方面进行选择.本文例谈解题教学中一种选择思维起点的方法——借助数值特征选择思维起点.  相似文献   

9.
徐勇 《物理教师》2005,26(5):30-32
近年来部分省市为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考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以高中物理知识为载体而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考查的考题,不妨称其为“下放题”,此类题目的背景是高中物理中某些与初中物理联系较密切的内容,题型看似“起点”较高,难度较大,但其中所含的物理问题一般并非太难.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需要细心阅读审题,在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推断,努力找到知识的“落点”,从而准确分析出问题的答案.本文略举几例加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条件,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学生的自我思考留有充分余地,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天平时,教师可从学生自己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引出问题。教师问:“称物体质量首先应当做什么呢?”学生会答:“调节天平。”接着问:“如果要称铁块的重量,应当把它放在哪边的托盘里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行左右都一样,有的学生说不行。……教师提出一连串问题后,再把问题过渡到天平如何使用及构造原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第一册上第九章第 4节描述摩擦力时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 ,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这种表达方法不很准确 ,用来分析问题有些不足。如甘肃教材编审室编写的练习题 :重力为 1 0 0牛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 ,物体受摩擦力为多少牛 ?如果用 1 0牛的水平力推物体 ,但未能推动 ,此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牛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由课本中的摩擦力描述 ,学生容易误认为无相对运动就无摩擦力 ,上题的结论都是 0 ,实质我们利用受力平衡分析的结论应该为…  相似文献   

12.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13.
寻觅物理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了解隐含条件的常见方式,掌握隐含条件的分析、挖掘方法,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或示意图中、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物理图象和临界状态中挖掘出隐含条件,不仅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磨炼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术语中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4.
蓝坤彦 《物理教师》2008,29(12):33-34
力学中有一类现象,当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满足一定条件时,无论施以多大的力都不可能让它与另一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物理上称这种现象为“自锁”.本文通过如下3例来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浮力综合考查是中考的热点,它是以浮力知识为线索,通过“积木”和“网络”的方式,把力学中诸多知以点联系起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灵活多变、能力要求高的题目.本文就采撷几则不同类型的计算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探讨解题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1.注意平衡例1 如图1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5牛,将物体A全部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3牛  相似文献   

16.
思维起点的合理选择是正确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文章以初中物理习题为例谈谈思维起点选择的十二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明显给出,而是隐含在题目中。在解含有隐含条件的物理问题时,找出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如何找隐含条件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已知条件中找隐含条件有些物理题目中的必要条件就隐含在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中。例如“眼睛能看清茶物”就隐含着视角为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隐含着合外力为向心力;“冰水混合物”隐含着温度为OC,等等。2在物理过程或现象中找隐含条件某些物理题所描述的物理变化过程常有其特定的规律,而运动规律就是这道题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之一,而斜面效率是机械效率的重点之一。同学们往往因概念不清、受力分析不透,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和思维定势,常走进解题的误区,现例析几例:例1沿长10米,高2米的斜面,将1矿牛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若斜面的机构效率是80%,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__仅有用、_。_Ch_oWW”、”v=Wx100%=H,F”2,,Ch104牛X2米_。。_f=F=?一天才J拉长二2500牛.“—“一和一用%x10米———”错解原因思维定势在水平面上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动力与摩擦力平衡,而不能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是目前物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物理教学中,深刻分析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善于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分析物理问题,善于对题目进行延伸、拓宽,注意挖掘物理问题的隐蔽条件,注意物理公式的成立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比如,在讲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用加速度来类比分析。虽然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规律和概念,但它们的公式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 ,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 ,即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 ,这就叫“切入”。作为有“艺术”之称的语文教学 ,“切入”显得特别重要。许多名家 ,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 ,都很重视“切入”艺术。有人说 ,切入巧妙 ,课堂便成功了一半。确实 ,切入好 ,不但能创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起到先声夺人的特殊效果。那么 ,语文教学应如何选择“切入”呢 ?一、从题目入手1.改换题目。教师请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 ,将课文题目改换成自己拟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