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宋南渡词人候寘的籍贯,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为东武(今山东诸城)后,近千年来人们皆认同此说。而张栻《题西汉蒙求》一文的相关记载却显示侯寘的籍贯为东平(今属山东)。东武、东平在宋代以前(包括宋)其行政区划从未相叠过,侯寘不可能既是东武人又是东平人。陈振孙虽为南宋人,但与候寘的具体生活年代相距较远,并非同时人;张栻不但与候寘为同时人,而且还是多有交往的好友;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虽为目录学方面的巨著,但也存在着失考、错讹等现象。所以,目前在没有发现其它材料的情况下,张栻的记载当更为可信,即侯寘为东平人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词不依傍门户,不蹈袭成格,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宋代词坛上卓然自成一家,有“易安体”之称,如宋·侯寘《孏窟词》有《眼儿媚·效易安体》词一首,辛弃疾《稼轩词》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一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两宋词家各有独至处,流派虽分,本原则一;惟方外之葛长庚,闺中之李易安,别于周、秦、姜、史、苏、辛外独树一帜,而亦无害其为佳,可谓难矣。”古往今来的词家对李清照词的论列基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究竟如何看待李清照词的风格和独创性,以及她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这就是本文欲陈管见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3.
2008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小说结尾写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有点文不对题意味深长。两句唐诗,看似与当时的情景没有关联,有点突兀或随意,实则灵动含蓄,蕴含丰富,是汪曾祺小说的个性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留白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册二页四二五侯寘《水调歌头&;#183;湘水照秋碧》:“扫欃枪,苏耄倪,载弓櫜。”注:“扫欃枪:除旧布新。欃枪,彗星别名;苏耄(mao):指苏轼。倪:傲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按:误,“扫欃枪”,言除去敌人之兵乱(指金人);“苏耄倪”,使老人小孩得以苏息,语出《孟子&;#183;梁惠王下》:“反其旄倪。”赵岐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相似文献   

6.
从少年疏放、青年才俊到壮而悔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历尽易代风云中的起伏跌宕.他兼具政治豪情和才子之风流倜傥,深得明末清初的江南士风和艺术文化的熏染,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谈起,透过一个侧面来解读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侯采薇1992年出生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陶瓷艺术与设计工作室毕业作品:《采薇》"终于做完了,终于达到我要的效果了。"在作品从窑门拿出的那一瞬间,侯采薇百感交集。陶瓷制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开窑,在你把它放进去的瞬间直至再打开窑门的那一刻,都无法预知它最后会出现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9.
侯学书教授的专著《铁笔神童——朱复戡传》于2003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写中国书画家的传记,既要精通历史,又必须熟稔中国艺术。但对于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学士、美术学硕士的侯学书先生来说,这反倒成为相得益彰的有利条件了。作者自上世纪70年代即从朱复戡先生学习金石书  相似文献   

10.
小时侯,跟在爷爷后面一起去田里,我捉蝴蝶,满田野疯跑;小时侯,躺在奶奶的膝盖上,听奶奶讲那美丽的传说,我听得入了迷;小时侯,牵着爸爸的手,爸爸教我做人的道理,我只顾着点头;小时侯,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唱的摇篮曲,我进入甜美的梦境。——广东广州的洪亚莉对自己童年的精彩回忆  相似文献   

11.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14.
张先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词人,其作品多描写宴饮游乐的生活,抒写离愁别绪、相思怀人、伤春悲秋一类情怀.但与当时许多词人追求的雍容富贵、闲雅婉约而又消沉的词风不同,张先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从容清丽、含蓄淡远的风格.他的词不萧瑟低沉,常常在淡雅的画面或充满活力的景象中,显现出令人振奋的亮色和美好的憧憬.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词风对北宋词影响较大,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具有情深而文雅的特点,更易为北宋士大夫所接受。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又具有合体的文学观念,因此他对于南唐词的接受,更能体现北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一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节、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化、细化词作的情感;二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欲描写,提纯人的感情的写作技巧,使得感情温润纯正;三是接受南唐词幽深的意境,摈弃了其深广的意境;接受南唐词细腻婉转的情思,淡化了其深沉的情思,使得意境迷离,情思摇曳。这样,既遵循了词作摇曳迷离的心绪文学的审美特征,又遵循了儒家温润雅正的审美思想。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作者对于词体的认识、合体观念及其儒家文化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士大夫接受南唐词时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一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此说,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心灵审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煜是我国古代词坛的名家,其写“愁”情之词极富艺术感染力,本对李煜“愁”情词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审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秉承花间风格,但又不失清雅蕴藉,王国维以"和泪试严妆"一言以蔽之。冯词众多的先行研究,多关注冯延巳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冯词中屡屡出现的色彩词及色彩意象。本研究借用西方色彩基本原理,探究冯词的择色标准、用色特征、色彩意象的设置和功能、色彩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并以五代、南唐花鸟画的变革趋势作为辅证,以期多维、科学地审视冯词,重新认识冯延巳高超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晚清学者李慈铭的词论散见于著述中,长久不被人知。他以神韵诗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崇尚婉约含蓄的“格韵词说”;词体认识上,区分诗词的不同文体特征,并对小令长调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均体现了他词论的独特视角。词人品评时更能体现词论的价值,一方面针对浙西词派之弊,系统品评了词坛名宿,表达了对南宋词的厌恶和对《花间》婉约词统的推崇;另一方面在成丰年问继续推动纳兰词的批评,构成了清代纳兰词批评史中重要一环。这些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了解咸丰词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 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 "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