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为确定理与情在艺术中的地位,该文从艺术创作的思维、艺术形式的构成、艺术内容的剖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了艺术中理支配情、情反作用于理的结论,对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的角度,提出了必须加强艺术理论深度学习的观点。论文就庞杂的艺术理论作了三个方面的概括,即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创作的主客体与艺术思维,以及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  相似文献   

3.
李小康 《黑龙江教育》2000,22(6):101-102
本分层剖析了审美、鉴赏或欣赏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强调在艺术的世界,人的情感和经验以及利用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进行判断的重要性。在对待艺术的方式上,尤其是动用了的心智和情感的程度,鉴赏或欣赏与艺术创作应该是一样的。所以,艺术鉴赏或欣赏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应该摆脱流俗的形式,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文章从艺术表现的实际出发,针对艺术家表现生活问题,就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文章从艺术表现的实际出发,针对艺术家表现生活问题,就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电影艺术的鉴赏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既遵循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其特性表现为电影语言感知过程中的直观性和运动性、电影鉴赏过程中再创造的有限性、电影意蕴领悟过程中的隐喻性和哲理性,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理论价值。文章从艺术形象、艺术真实、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四个方面概括船山诗论的理论内涵,指出其艺术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9.
王礼 《大学时代》2006,(3):26-27,8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指导,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加强我们对艺术创作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创作、鉴赏思维。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早期教育》2003,(8):21-21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有机统一的。其中反思与评价是针对感知和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目的在于指导、调节感知与创作,促进感知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是指幼儿对自我、对他人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欣赏、回顾,进而作出评判的过程。针对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过多地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而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作用这一现象,我们强调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对于幼儿的艺术教育的意义有三:其—,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  相似文献   

11.
张玉谷的古诗鉴赏,思想理论上继承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观点,鉴赏方法上集前人古诗鉴赏之大成.他的古诗鉴赏,注重介绍作者生平事迹、阐释本事背景、解释重点词句、提示思想主旨、揭示艺术方法、采用灵活形式.读者从其古诗讲述解析中,可以了解作者情况,认识思想内容,领略创作艺术.他的古诗鉴赏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今许多古诗鉴赏文章,在行文上基本沿用的是张玉谷的古诗鉴赏套路.  相似文献   

12.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为运用。本文集中探讨了“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从而论述了“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价值和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轼黄州代表词赋导读与审美》是一部关于赏析苏轼黄州代表作的文作,在本文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创作该著作的初衷,为读者怀古、览胜、赏文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从济慈诗《希腊古瓮颂》看"沉默"的艺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济慈诗作《希腊古瓮颂》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相互打通,充分体现了“沉默”对诗的语言的原创性作用,因而也就表达了“沉默”中的“美”所必然造就的那个“真”的艺术现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明代苏州画家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论述,指出其水墨花卉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与沈周“观物之生”的绘画思想作比较,着重体会陈淳“观物会意”绘画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绿茵东湖幼儿园积极构建"四艺"特色活动。激发儿童对"四艺"活动的认同感,乐于选择适合的材料通过描绘、改造、变形、组合来完成艺术创作与造型。同时遵循赏识、支持、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进行指向型、互动型、情境型评价,让全体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四艺"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激发创作兴趣提升儿童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王朝闻是新中国著名的造型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这三重身份,既标志着他的人生历程,也形成了他的美学个性。作为有成就的造型艺术家,他深谙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为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深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同时,他又富于辩证观念,能灵活运用辩证法于审美现象研究。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王朝闻独特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20.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