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沈从对人生、“生命”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论述沈从关于学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一基本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心目中,沈从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也许把沈从称为浪漫派作家并不为过。沈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但湘西世界并不是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现代“桃花源”,那是一个原始民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社会,而30年代都市“现代明”的侵入,推动了湘西社会朝现代化的演进。《萧萧》是沈从最富有写实意味的作品之一,但它分明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通过沈从对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学与现实人生关系的理解,分析论述沈从具有同“五四”学革命的思想启蒙精神一脉相承的学功利观,并指出正是他独特的化选择导致了他在创作上远离了当时的学主流。  相似文献   

4.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5.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四册课本中选登了沈从的《边城》节选部分,同学们得以从中了解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品味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的寂寞》是汪曾祺所写,作为沈从的学生,他更加熟悉沈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加深对课的理解,拓展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7.
静谧·和缓·永恒--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时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作家在本叙事中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层面,解读沈从的叙事时间的特色,我们可发现,他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整体性的回忆,来展示湘西地带的一种人性美、人情美的永恒,并运用减缓与停顿手法,来展现他的湘西叙事中的静谧、和缓的特色,强调他的田园诗般的叙事视角。但这种叙事时间的取向正反映了沈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代为保管”的规范意义是受委托占有他人财物,本质是“占有”,包括事实上的支配还是法律上的支配;“他人”包括自然人、单位甚至国家;刑法上的遗忘物包括遗失物,指非基于他人本意而失去控制,偶然(即不是基于委托关系)由行为人占有或占有人不明的财物;埋藏物不限于埋藏在地下,指发现当时所有权归属不明之物。  相似文献   

9.
沈从“精神失常”时期,存在着孤独与绝望,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沈从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沈从在其以沅水流域乡村人事为描写对象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以平常生活的具体事件揭示人物灵魂,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个性的“乡下人”形象。他笔下的“乡下人”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让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被命名为“三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鲁迅金石研究的考证方法都是其“三重证据法”的理论背景。沈从文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丰富实践直接促成“三重证据法”的形成。“三重证据法”区别于“多重证据法”的意义,在于方法上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研究指向纵深的物质文化史层面。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卖字     
名作家沈从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  相似文献   

13.
沈从从湘西社会20世纪初叶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演变里,提取了原始自由、自在蒙昧、自主自为三种基本的生命形态。笔试从分析中感悟沈从在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形式”的思考及其在对湘西审美情态中对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创作中的超人意识与实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以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意识和孔德的实证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学创作,醉心于被历史凝固化了的湘西化,推拒都市化,精心营造审美的两极形态,目的是企图重建健全的人类生命史,以燃起年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辩正唯物的角度来审视沈从的创作,则能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沈从文对鲁迅的评价及其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多有论及鲁迅的字,尽管建国后比建国前要少得多,但仍可以发现。他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继1947年底发表《学鲁迅》一之后,再一次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沈从已经自觉地把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纳入到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另一方面,仍有他的独到之处,即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形态。探究建国后沈从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他的真实心态,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两位学大师之间的关系,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集中体现着他的文学审美理想追求。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展示媒介。他用纯美质朴的文笔,构建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风情与风俗结合的意境。他正是站在一个“乡下人”的角度思考着他理想的矛盾,创造出了更具有人性美,更近于人情的《边城》。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名学批评家司马长风曾这样评价沈从先生及其作品:沈从在中国有如19世纪法国的莫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王;中长篇小说作品较少,但是仅有的几篇如《边城》、《长河》等全是杰作。的确,在中国小说创作这座百花园中,沈从的作品无异于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览他的所有作品,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均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美。尤其在表现人性方面,他更是倾注心血、热情和智慧。这不仅体现在他一系列浓郁的乡十小说中,而且在他其它题材的小说中也有所显现。比如《菜园》即是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解放后沉默了许多年,在历史博物馆默默无闻地做着登记、保管文物的工作。每当有人去看他,沈从文往往显得很热情,说起他发现、保管的心爱文物,则如数家珍。但问及“可还在写作”时,沈从文“三缄其口”。这种微妙的局势,自然被编辑们发现了。他们知道,那阵子要请沈从文重新拿起笔来是很难的事。1956-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双百方针,中宣部长陆定一发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长文,文艺界自然要努力贯彻。主管文艺界的周扬一再“耳提面命”中国作家协会各刊物的负责人,要“请动”多年搁笔的老作家写稿。严文井早在30年代,就在沈从文…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