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学者、教师等,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除了根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自然体育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占主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向现代化持型时期对公民教育的呼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要求,以及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的确立。阐释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林成亮  林花 《考试周刊》2012,(49):115-116
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民族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政策、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等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其中职业教育理念、思想和体育课程教学是影响高职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它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建构课程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改革尝试。实际上,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价值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一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为传承知识,提升文化水平;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训练技能,形成职业意识;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发展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面向、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终身受益是领悟和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不断探索和改革,虽日趋科学合理,但就学生评价的标准而言,仍然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特点正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过分强调理论化,或只注重师范生社会就业技能层面的训练,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本文提出重构教师教育课程的路径:强调专业精神确立;实践取向的知识积累;教育智慧的培养;课程的有效整合;教育实践的有效创新;课程学习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和问题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评,可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尊重人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缺乏,通过对"人文精神"内涵的阐述,分析了人文教育的意义,最后从教师的自身素质、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评价体系、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校园人文氛围的建设等方面来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查阅资料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及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现状。尝试着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契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广大学者和专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3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落实、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需要体育教师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主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由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利于语文教学过程实现优化,有助于学生心理减压并健康发展,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应重构语文审美教育的课程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语文教学的“体悟“学习,构建语文审美教育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商丘市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有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实验,从幼儿启蒙体育教育反馈效应性教学实验,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多种形式的健身教育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和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学生对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回顾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宁波地区师范类院校结构性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例如:师范性弱化;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试”弊病引起的新教师准入瑕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滞后,等等。基于宁波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功经验,提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宁波教育的特殊性和高等师范院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出发,制定转型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转变服务面向、调整办学理念、聚焦转型发展内容。  相似文献   

18.
自1978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即:政治价值转向育人价值阶段;坚持育人为主,偏重适应市场的需求阶段;注重规模扩张,提高人才素质阶段;注重质量提高,偏重社会需求价值阶段;注重教育和育人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目标阶段;健全与完善高等教育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均衡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教育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已经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体现,也是映射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精神与理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台湾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教育。与此同时,日趋严峻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提升台湾高校的教学质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起步时间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当前大陆正在开展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即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注重价值取向由科研主导向教学为本回归、路径选择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向、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向滚动晋升淘汰转变等。  相似文献   

20.
Ireland has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or not increased admission rates between the mid‐1990s and 2000s led to a reduction in social class inequality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We draw on two data sets, one, a dedicated survey of new entrant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2004, the other, a combination of the results of a series of school leavers'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mid‐1990s and early 2000s. We show that the period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both continuity and change. Continuity is reflected in persistent social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children of higher professionals and farmers, in particular, have maintained their privilege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is reflected in some closing in relative social inequalities, partly arising as more advantaged groups reach a saturation point in progress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partly due to the children of manual workers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