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一段评述的话写得十分优美,教材中是这样断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相似文献   

2.
一、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会注考证》至“不容”处读断。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105条说:“黄侃以‘自疏’二字属下读,是也。《汉书·扬雄传》云:  相似文献   

3.
“自疏”     
《屈原列传》中“死而不容自疏”一句,高中课本五册注释为“虽死而不肯苟且疏忽”,把“自疏”解为“苟且疏忽”,似近望文生义。我认为“自疏”一词原出于《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这里作“自  相似文献   

4.
再谈《屈原列传》中的“日”新疆/程志兵《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历来较为难解,教参上认为是衍文,说:“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6.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7.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江苏省泰县张甸中学谢兴圣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课本注释...  相似文献   

8.
《史记·屈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常的注释,包括高中语文教材,均以“泥而不滓”为“出污泥而不被染黑”,显  相似文献   

9.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颇多,而屈原的生平事迹,最早见诸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有关屈原的传文,曾入选高校文科教材,并成为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范文,题为《屈原列传》。在这篇教材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处标点和文字,却让人读不通,弄不懂,往往难倒了先生,糊涂了学生。高中语文课本这段文字及其标点如下:上官大知……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原平。[11上官大夫这段话中的“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实在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历来使阅…  相似文献   

10.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11.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何如“何如”可以问时间长短,犹言“几何”。此义大词典失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问:‘其死何如时?’曰: ‘鸡鸣至今。’”“其死何如时”犹言他死了多长时间了,所以回答是“鸡鸣至今”。利害《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籍人,籍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此“利害”系偏义复词,偏指“害”,可释作“祸害,危  相似文献   

14.
黄老师:现就来信提出的三个问题,略陈我见、以求共同切磋。一、关于“濯淖”。《屈原列传》中的“濯淖污泥之中”这一节文字,向称难读,中学课本中采用的句读与注释,基本上是沿袭司马贞《史记索引》的传统读法。“濯,音浊。”义为洗濯。这种读法起码有两点不易说通: ①一个动词“濯”带三个字“淖污泥”而“淖”与“污泥”,义又犯重。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常见的,很别扭;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16.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见《读书杂志》卷三),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不仅为祖国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而且还创作大量教育著作。屈原现存二十六篇作品,全部是诗歌。具原因,王逸说:“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此说中“上以讽谏”之见值得研究。屈原是位才华盖世的人物。他写了这么多诗,也一定还写了很多文章。《屈原列传》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又载:“怀…  相似文献   

18.
晨读下班辅导,一学生问我:“《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课本上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当时我颇觉此问太易,便不假思索地说:“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学生又问:“课文中这一段的末尾有‘十年不收于国’又是什么意思?”顿时,我感到十分尴尬,仿佛落入圈套。因为按译文应该是:“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这样岂不前后自相矛盾:明明上文说只有死了“当室者”或“支子”的才可“释其政”,而此处却是普遍“十年不收于国”。不过我…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研究屈原和楚辞学者的著作中,把上官大夫和靳尚说成是同一个人,他们以上官大夫为官名,以靳尚为人名,把两者连在一起,便成了上官大夫靳尚。一些人名辞典也不加考察,照搬照抄。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并非始于今日,至少在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这种误解就已经产生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己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在“见而欲夺之”下面…  相似文献   

20.
姓赵氏及生,名为政,姓赵氏(223).《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日起政。一口素与赵同祖,以赵诚为荣,故姓赵氏(224)。《考证》:顾炎武自:“姓氏之称,太史公始松而为一。故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愚按:《秦纪》曰:周军王以赵诚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淮南·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高诱注:“始是生于赵,放日起政。”与《索隐前说皆非》(155上)。逃案:于“姓赵氏”之语,《索德》列举两说作出解释.成川资言否定其“生于赵”的前一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