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是生命与语言的互动。生命主要指人的个体生命,就是存在中的此在。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它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生命与语言双向互动,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达成,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思。思即诗,诗即思。语言在思中才始成其为语言,才始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样的语言在根本意义上是诗的,语言在运思中成为人的生命诗意栖居的场所。生命与语言在思中互动,正是人生根本意义上的诗。  相似文献   

2.
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凡学生都喜欢与有魅力的老师去亲近,聆听教诲,模其举手投足,学其一声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生动形象、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教师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思想以"Sage"为核心.其基本观点认为,作为"Sage"的语言是人生存在世的基本方式与境域.在此境域中,语言成其自身,万物自行闪现,而非仅仅是人类使用的"工具".其深意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科学思想,面在于警醒并倡导技术世界的人类,应以"守护者"的生存态度"诗意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人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同时也是生存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9.
诗意的栖居,源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在柔媚的湛蓝中》:"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第一次提出了人如何诗意的生存的命题,这也是当下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艺术拷问。作为一位在艺术上的栖居者,一位现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任传文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和对油画语言与形式的探索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任传文的绘画完美地诠释了如何运用油画语言与形式来贯彻东方美学的意象法则,使其绘画具有东方诗意的美学价值。从而实现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  相似文献   

11.
<正>诗人荷尔德林在《轻柔的湛蓝》中深情地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自信,那么肯定,那么浪漫,那么优雅……然而,当我们将视线转向我们的课堂,转向课堂上那一群鲜活的生命体,在我们枯燥的灌输中、机械的训练中、"诲人不倦"的柔性催逼中,他们能诗意地栖居在课堂吗?从相约逃离课堂到撕书殴打教师,真可谓"视学舍如图圄而不肯人,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没有诗意的课堂,何来诗意地栖居?创设诗意的课堂,是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5.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他看来,人原本就应该在大地上,过着一种“自然、本真”的生活。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盘剥和利用,使人离开了自然的“家”,变成漂泊的“孤魂”,异化了人自身。所以海德格尔呼吁人必须回归自然,与大地融合。人,只有在大地上,才能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课堂呢?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生命”与“课堂”的关系,是否也如“人”与“大地”的关系一样,处于分离状态?在不少人的眼里,思想品德课是枯燥的、无味的、机械的,思想品德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枯燥的理论、无用的  相似文献   

16.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8.
师之沃土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强调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不仅是蓝图的描绘,更是现实中的诗意栖居。著名的存在主义美学家海德格尔多次提及"诗意",认为"人须诗意地栖居,栖居在诗意中"。不仅城镇建设追求诗意,诗意人生已成为人生的至境,教育的诗化也备受关注。"诗化""诗意化"即"审美化"。教育也不能丢了"乡愁",课堂也应营造诗化课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师生诗意栖居地。诗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意味着:此在作为被创建的此在是一种捐赠。人诗意栖居意味着一个双重的要求,诗意栖居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既不完全抛弃现实,又不屈从于现实。诗意栖居理论启迪了追求真知的现代人,对高等教育有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