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牟其中是谁? 新华社数据信息库内,牟其中“1941年6月出生,四川万县人,高中学历”。不过,把牟其中列为“大陆第一超级富翁”的中国《财富》杂志则报道:“1940年出生,四川万县人,大学学历”。  相似文献   

2.
在刚刚进入8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大趋势》的未来学著作,立即轰动美国,继而轰动世界,该书的中译本也是当年中国的畅销书。当时美国舆论界称《大趋势》一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为“大趋势先生”(Mr.Megatrends)。今年是90年代的头一年,奈斯比特又推出他的新著《2000年大趋势》。此书的境状比他当年的成名作《大趋势》要  相似文献   

3.
张达明 《知识窗》2010,(6):52-52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名著《本草纲目》外,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余种著作。尤其是《本草纲目》,更被外国人称为“东方药学巨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4.
他俩的先进事迹被列入《当代名医列传》、《中国中医大典》等著名典籍中:他俩在2000年双双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大奖。被聘为美国CONY性病防治中心特约顾问;他与他研制的“强力净菌灵丸”、“百毒清”、“前列丹丸”解除了数以万计性病患者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5.
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与情感──评胡国亨先生《独共南山守中国》邓晓芒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在其近著《独共南山守中国》中,开宗明义便提出:“要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要恢复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XI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然而,...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人而言,202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对于创新者而言,去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好玩的发明作品问世、一种种新物种被发现、一项项科学纪录被刷新、一个个航天时刻被记录……这些在2021年发生的科技事件,你们还有印象吗?即便你们已经不记得了也没有关系,小编最懂你们了!我们搭建创新“舞台”,将科技事件的主角们请来,为大家“上演”2021年科技创新秀,让你们感受科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说起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都要提到“文学大腕”王朔。从1984年开始,他连续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等作品,立即吸引了文学界与广大读者的目光。随着他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王朔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场沸沸扬扬的“王朔热”,已持续了10年之久,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对于我国情报学界,1983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陕西情报工作》第一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为发展中国情报学而开创新的局面》的短文。它呼喊出“在我国,情报学已成为公认的一门学科了!”这一年,钱学森同志在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的长篇讲话,并先后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9.
世界真奇妙     
话说“多日并出” 2001年第6期《发明与革新》·世界真奇妙专栏转载了《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消息——《北京惊现“三日同辉”奇观》文中引用北京市专业气象工程师李德广关于“多日同辉”天象奇观成因的介绍。这篇报道,深受读者欢迎。但李德广在文中声称“在北京几十年来的气象资料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目前只有在国外资料中有所显现”这种说法是欠妥的。因为据笔者所知“多日并出”天象奇观在国内气象资料中不乏翔实记载。且不说《山海经》、《淮南子》中“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留其一日”的美丽神话…  相似文献   

10.
韦康学 《知识窗》2007,(6):20-21
鲁迅有一句名言:“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并引申出:“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这段话出自一篇有名的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发表于1928年1月,谈的正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八千麻袋大内档案”事件。  相似文献   

11.
夏胜芳 《金秋科苑》2010,(20):36-36
为了给第四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增添光彩,由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今日科苑》杂志社及北京今科天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编辑的《金色年轮——第四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文集》,已交学苑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初问世。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程连昌作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国家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四届副会长国林,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宝华,为此书欣然题词。  相似文献   

12.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1976年他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史研究。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发表在《科学  相似文献   

13.
新近在网上看到一篇读《李约瑟文献50年》记,提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问世,使人们发现“被爱因斯坦判为不具备科学两大关键要素的中国,连冯友兰都论证为科学不毛之地的中国,却原来在近代以前是个富甲天下、璀璨耀目的科学大国。” 这种看法在我国早就存在,听起来  相似文献   

14.
周佳林 《科教文汇》2008,(17):163-163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的丛书,“一代通儒”纪昀是《四库》的总纂官,乃纂修工程中出力最巨者。本文拟从纪昀的才学和乾隆编书的初衷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STNeasy数据库,分析了从1957年到2004年9月初,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收录冠名“农业”、“农学”或“Agricultural”的中国期刊36种变化情况的统计结果,36种期刊被CA累计收录共计7995条文摘,入选最早的期刊是《西北农学院学报》,在1957年入选CA数据库,当年被CA仅仅收录了1条。累计收录最多的期刊是台湾出版的《中国农业化学会志》,1963年入选CA数据库,累计收录1113条。《中国农业科学》累计收录810条,位于第二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位于第三名,累计收录为643条。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相似文献   

17.
提到《史记·货殖列传》,听说过的人不多,读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货殖列传》是第一部为商人树碑立传的史书,它深刻揭示了商业经营的本质和规律,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商业智慧,被中国历代商人奉为商界的“孙子兵法”. 2007年7月,著名国学大儒南怀瑾讲《史记·货殖列传》时曾提到:“我告诉你们诸位老板,读书首先要读《货殖列传》!”“《货殖列传》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管理的道理.他中间提了很多怎么样做生意发财,怎么致富的.”“司马迁这一篇文章读完了,你差不多懂了人生!”《货殖列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尤其对于企业家来说更是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8.
鸡年大吉,孙见喜不负其名,果然迎来了三喜;一是他编辑的《贾平凹小说精选》荣获中国出版界的“百花奖”——金钥匙一等奖,并和《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游品精选》两书多次荣登畅销书榜或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二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望月婆罗门》和第一本散文集《小河流水》相继出版;三是继《贾平凹之谜》第一部出版之后,《贾平凹之谜》第二部已经写就,即将问世。这分别代表编辑、作家、学者三方面成就的三喜于一年之内接踵而来,可真是爷爷手里拿着冰狗雪豹泡泡糖,老孙喜不胜喜了。一向活泼好动,本不显老的孙见喜更年轻了,微秃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从辽宁电视台在《今晚直播》节目里率先推出了由专家解说“天气预报”节目以来,该节目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肯定。气象大使王达也由此被人们所熟知,他的解说既亲切又简练、既轻松又活泼、既有知识含量又有亲和力。人们都说:是王达把这个节目给办活了。几天前,记专程采访了王达,听他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1998年9月9日,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题为《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文章,针对同年8月12日李世辉先生在此报的题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此文发表后,又见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发表,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或者答案。1999年1月9日,我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我见》一文,对这一问题,对各讨论者观点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至今,我仍认为后一文章中的观点是可以成立了。  我认为,这场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