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则虞先生积多年之力成《晏子春秋集释》,堪称精审,然白璧微瑕,个别标点之处值得商榷,我们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晏子春秋》词汇是上古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勾勒出《晏子春秋》的词汇面貌:1.《晏子春秋》词汇丰富,词汇系统较为完备;2.《晏子春秋》词汇主要为单音词,多音词居于次要地位;3.在《晏子春秋》词汇中,合成词占主体地位;4.有一些三音节词和少量四音节词,共有44个。  相似文献   

3.
《晏子春秋》词汇是上古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勾勒出《晏子春秋》的词汇面貌:1.《晏子春秋》词汇丰富,词汇系统较为完备;2.《晏子春秋》词汇主要为单音词,多音词居于次要地位;3.在《晏子春秋》词汇中,合成词占主体地位;4.有一些三音节词和少量四音节词,共有44个。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因曾被认为是伪书而不加以重视,由于山东银雀山汉墓发掘出了《晏子春秋》的竹简本,不仅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而且其成书年代较早。《晏子春秋》的文字古朴,且由于历代的传抄翻刻,文多讹误,现今众多注本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摘取四例,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吴则虞认为既不在毛亨之前,又不在韩婴之后,大约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董治安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前后.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之前,其年代晚于《国语》.早于《墨子》.  相似文献   

6.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春秋末年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或稍前。《晏子春秋》中有为数不少的方言。虽然它的作者为齐人,但其中的方言并不限于齐语,还有其他地方语,是齐人对其他方言的吸收。《晏子春秋》中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相当,各为7个;而动词则较多,是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之和,即14个。  相似文献   

7.
谈到中国的浪漫主义小说,人们总要追溯到《山海经》;论及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却很少有人注目于《晏子春秋》(以下简称《晏》)。其实,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抑或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晏》无疑是矗立于我国现实主义小说源头的一座丰碑。虽然不免粗糙,但已具雏形;尽管多有缺憾,却出不无精到之处。为此,我们试图就《晏》在纪言、纪事和纪人方面作些探讨,力求为这座丰碑拂土去尘。但由于工程宏伟而力量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故曰“片论”。  相似文献   

8.
《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婴赎越石父及荐御者事,赞云:“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相似文献   

9.
双音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双音词的构词形式及语义特征对《晏子春秋》中的偏正式双音词做描写性的研究,以总结《晏子春秋》偏正式双音词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散文中,《晏子春秋》的著作形态最为独特:它非“子”非“史”,以整部著作集中记述一个人物;侧重人物的言行轶事;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有别于史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别具一格,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书中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晏子思想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的重要语料。以《晏子春秋》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对《晏子春秋》中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指代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及特点进行系统考察。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珏 《语文知识》2009,(3):94-96
文章以《晏子春秋》中定中结构“之”句为考察对象,作专书研究。考察定中结构“之”句的形态特征、前后成分的分布以及其在“之”字关系从句中的句法分布现象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晏子春秋》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籍。撰者是谁?司马迁以为是晏婴,柳宗元则以为是“墨子之徒自齐人者为之”,而清人管同以当属六朝人所作。古人诸说多有不同,今人之论亦有分歧。吴则虞说它由“淳于越之类的齐人”编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吕斌说其“作者当是战国中期齐之稷下先生淳于髡”。可我们认为,今本《晏》重言重意,篇目甚多,恐非出于一人一地,而有一个长期积累和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先秦古籍中带有普遍性,《山海经》就是先口头后文字,积少成多,逐渐增益的,即使《论语》、《孟子》之类也绝非一枝笔写成。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晏子春秋》为一部史传体文学作品。此书名为"春秋",从形式上看是一部史书,而且其内容也符合一般史书的共同特征。作为史书的《晏子春秋》,同时又具有传记文学的特征,对以后传记文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勤 《宜宾学院学报》2005,5(8):83-84,87
本文《晏子春秋》中“刷”的用法、词义入手,分析了诸如“梳”、“义”、“穿”、“戴”等一系列词语演变的轨迹,探讨了在词义缩减中人们的思堆联想在义住和义素两个层面上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先生札着《读书杂志》虽以校勘为主,但也不乏训诂的部分。王念孙先生自述《晏子春秋》一札的"及所校尚有未确者,复加考正",共考证267条。本文简论王念孙先生《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的训诂方法以学者王宁《训诂学》中提及的训诂考证方法为主要依据,即: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的方法。另外增加据文索义考证方法加以简单的列论。  相似文献   

19.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著作,《左传》也有一些涉及晏婴言行的记载,两者存在重文现象。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两者重文部分作为切入点对晏婴事迹进行梳理与考辨。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人物传记,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晏子这一平民化卿相的较为鲜活,丰满的形象,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名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为人,至今尚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