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21,(1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土木与建筑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综述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为目标,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突出工程创新理念,构建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路径与方法。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洁  聂立波 《科技风》2022,(7):46-48
新工科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文章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生源质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等方面探索其培养模式,期待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考核方面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提出及多种教学方法的推出,各个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都进行了符合校情及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作为培养更精更专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对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今教育部开展的"新工科"大背景下,如何让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现"新工科"的要求,如何将更优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大课题。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特点,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探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融合了BOPPPS模型及案例教学法的复合教学法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郭楠  冷姣仪  宫建红 《科教文汇》2021,(11):105-106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工科的提出又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指明了新方向,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借助课程思政,使人才培养朝着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方向前进。该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又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指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上海理工大学是较早培养工程类型硕士和首批获准培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考一些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员数量迅速上升,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理工科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1]。本文在总结理工科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理工科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工科研究生支部的工作经验,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10)
智能制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大趋势。本文就"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分析了跨学科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工科人才教育现状,探讨了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协同培养方法,重点结合"任务驱动(项目+竞赛)"的培养模式,将培养"机械+"交叉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作为最终目标,逐渐形成机械与材料工程、机械与管理工程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工程技术人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针对工科教学中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培养问题,本文以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教改项目为工程,对学生进行回归工程实践教育模式试点。通过回归工程实践教育活动,发现参与项目的同学在工程知识运用、终身学习、团队领导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回归工程实践的教学活动在理工科高校教学的具体应用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5,(24)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育中关注的问题,针对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现状,从培养方案、培养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落实新工科背景下油藏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了过程考核评价、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莹 《科技风》2023,(25):158-160
本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着手,对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新工科课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指出新工科课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工科课程人文精神教育的新内涵;通过修订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助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对工科研究生精英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定位受到冲击。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教育在精英培养上面临的困境,简要论述了扩招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工科研究生在教学层面上的几个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决定其拥有更大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意识,设计评价体系是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制定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从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导师要有良好师德修养、引导学生重视学术诚信和科研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系统阐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9)
我国的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科技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才,但是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学术专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精英人才。"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并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优势及提高工科院校研究生自身"立德树人"的意识等几个方面探究工科院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机制。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16)
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考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新工科教育的一重大目标。本文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目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为高等院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其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技术和专业优势,可以为当地农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各方面合作。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于推动农业信息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