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是下级机关主动或应上级要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陈述性公文。请示是下级机关主动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批准的请求性公文。报告和请示都是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公文文种。由于“请示”与“报告”在实际应用中极容易混淆,常有“请示报告”之类的文章出现。鉴于此,我设计将“报告”和“请示”同堂进行比较教学,以期让学生能快速学会“报告”与“请示”的有关知识,并掌握各自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报告与请示的概念、特点和区别。(二)能力目标:(1)能分析报告与请示的写作格式。(2)能分析出报告与请示的区别。(3)能写作简单的报告和请示。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学会分析报告与请示的格式和区别。(二)难点: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写作操作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列举法;讨论法。课前预习:“报告”与“请示”的概念、格式、内容及二者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问近段时间你们进出校门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进校公路在维修武马公路时被损坏,造成全校师生进出极不方便)。2、现在学校想维修这一段路,假设由你们来代表学校起草一份公文,该用什么文种(报告、请示还是其他文种)...  相似文献   

2.
“请示”和“报告”都是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由于有这个共同点,在实际工作中,有人往往把请示性的公文写成“请示报告”,这是不妥的.因为“请示”和“报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种,在使用上不能混淆.“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领导机关、业务指导机关指示意见和批准事项时使用的陈述性文件.请示要求一文一事,专文报请,不能“一文数事”;二要一文一主送,以便上级对所请事项进行处理.特别应避免需由不同上级部门或机关批准的几项事情合在一起写,这不但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且只要其中有一项不能批准,就可能使整个都得不到批复.请示都是事先行文,在未得到上级批复之前,不可按所请内容行事.有些单位先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写作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不论普通班的青年学生,还是成人班的在职学员的应用文写作存在一个通病——“请示”、“报告”混用,而以成人学员为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往往是“请示”、“报告”不分。有的将“请示”、“报告”合在一起使用,写成“关于……的请示报告”。有的甚至将二者颠倒使用。要请示一个什么事项,却写了一个“报告”上去了;该是写报告的却又写成了“请示”。这样一来,使得上级机关分不清究竟是“报告”还是“请示”,以至公文难以处理,从而贻误工作。  相似文献   

4.
“请示”与“报告”同属上行文,它们都具有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功用。然而,它们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种,它们的区别在于:行文目的和要求不同;内容及实用范围不同;内容含量及主送机关不同;发文时限不同;结束用语不同。拟制公文,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将二者认真区分,严格鉴别,做到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两个文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行政公文新增文种“意见”的相关问题,对电大各专业现行《应用文写作》课所采用的新教材(2002年1月版的《应用写作》和2002年7月第3版的《新编财经写作》中的相关阐述提出补充和商榷的看法。主要是:(1)“意见”替代了原先“指示”的功用,同时也替代原先“呈转性报告”的功用,兼有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的性质。(2)原先“报告”“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功用改由“意见”承担,而不是由“请示”承担。(3)“呈转性报告”取消,而“按其行文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对“报告”进行分类也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请求性公文是指一个单位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请求解决自己的困难或问题的一类公务文书,它主要指请示,也包括部分公函和需要上级批转的报告等文种。 请求性公文是应用文教学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文种。可以说,除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之外,任何机关或单位都必须为着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而写请求性公文。所以,请求性公文是各个机关或单位经常写,而且必须写好,力求写出高水平、高质  相似文献   

7.
《秘书》1993年第10期,梁月宏同志在《浅谈“意见”文种的应用》一文中说“某种公文能否独立地作为一类文种使用”,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必要性”“唯一性”和”“可行性”.梁文在谈必要性时,与请示做了比较.认为请示的内容只涉及本单位的某个问题,而意见则是关系全局性的工作.大家知道,《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并未对”“请示”的内容作什么限制,梁文对请示与意见的区分实无必要.  相似文献   

8.
郭丽 《文教资料》2010,(20):79-80
请示和报告是两种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在工作的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它们同为上行文,但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我们不仅仅要认识到请示和报告的相同相似之处,更要看到二者的区别,以便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9.
党政机关日常工作中长期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需要上级机关予以审批或批准的事项,下级机关经常会被要求"写申请"或"打报告",很少被要求"打请示"。综合考虑,以上现象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请示和报告文种主要区别、混淆原因、常见病误,并提出避免请示和报告混淆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文的13种文种,每一文种都有其本身的使用时机和运用范围.在实际的机关工作中,请示和函常常被人混淆使用,本文从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不同、行文方向不同、收文单位回复的公文文种不同三个方面对其加以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文种,属于说服性传播。文章通过比较请示主体要素与"5W"模式的关联性、请示论证结构与议论文"三要素"的异同,凸显请示写作中"说服"这一特性,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极普遍又广泛。应用文的写作不需要虚构和想象,而是受作者主观意图受客观环境影响,受客观环境制约和限制。即:需要什么体裁文种就使用什么体裁文种。一般地说:应用文常用种类包括:书信、通知、报告、计划、总结、简报、纪要、海报、合同、合约、协议、请示等。其表现出的无疑是“实”和“用”。“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允许虚假或空话,需要作者脚踏实地去实践;“用”就是直接应用于客观事物和实际。应用文作为实际生活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的惯用文章体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行政公文报告、请示、请批函几个文种经常错用的原因 ,并从行文目的、写作时间、主送单位、写作方法等方面区别其异同 ,提出了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凯敏 《现代语文》2010,(7):132-134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对某项工作或某个问题给予指示、批准时所使用的请求性公文,是机关常用的文种之一,在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它虽结构简单、行文短小、文字简洁,但初学者却常常不能得其要害成功成篇。得到上级机关的帮助、明确指示和批准,是请示的最终目标,为什么请示就成了阅读者即上级机关首先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有些中专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小小说《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选自1982年10月4日《人民日报》)。这篇小说写的是某科室因为冬天办公室里生火,空气太干,急需一把铁壶,打了一份报告,冬天批到夏天,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小说描绘了一批官僚主义者的群像,说明了精简机构,整顿机关作风之必要。 问题是小小说的标题欠妥。我认为,小说中误把该用“请示”的事项,用成了“报告”,这恰恰是公文写作中人们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文种。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作者决不是有意为之。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中  相似文献   

16.
李明 《成人教育》2012,32(10):116-117
"请示"与"请批函"是组织行政管理中最常用的两种公文,虽然两者都有请求批准和审批的功能,但两个文种在诸多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以便在工作中选准文种,提高行政公文的使用效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多语文图书的文种归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图书统计准确性等问题,国内图书馆界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也未形成公认的解决办法。就此问题提出图书的“著录文种”与“归属文种”概念以及解决多语文图书归属文种的“四步归类法”,即依照“正文一主文字 功能一著录文字”这四步顺序来确定图书的文种归属。  相似文献   

18.
沈林昌 《文教资料》2008,(15):146-147
针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上级机关通常会用批复来进行回复.但在公文写作实践中,还存在用通知、复函等公文形式来答复请示事项的情况,究竞采用哪种公文比较恰当,从而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一是看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二是看请示事项的重要程度;三是看请示事项涉及的范围.围绕上述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正确选择恰当的公文文种.  相似文献   

19.
公告,是行政公文中一个庄重、严肃的文种。由于不少人望文生义,曲解滥用,从而混淆了“公告”与其他文种的区别。有必要为“公告”正名,还其应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高职财经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要基于“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财经特色,以“技法与范式”为编写重点,基于财经工作要求编排文种体系,体现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基础理论部分达到“必需、够用”,范例选择要丰富并体现财经性和时代性,思考与训练部分重点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