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在以乡下人进城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先进城、后返乡的叙事模式,该模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乡下人以进城谋生为开始,以出事返乡为终点。旧海棠的新作《橙红银白》接续了这一模式,但其新颖之处在于道出了80、90年代出生的乡下人的进城经验,他们的新伤和父辈的旧痛一同构成了在城乡下人的沉重代价。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旧海棠关注生命的价值立场。但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层面上也存在薄弱之处,叙事人的主观情绪频繁介入叙事,不仅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阻碍了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3.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一直被视为“嫖界指南”而受研究者摒弃,但如果将这部狭邪小说视为一部描写“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它则可作为晚清“乡下人进城”叙事的典型文本。首先,题目包含了“乡下人进城”叙事主题的全部元素:“海上”是目标,“繁华”是诱因,“梦”是过程。其次,内容上精心设计了不同于其他同类小说的细节,来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再次,结构上采用交织重现的交替结构和回环往复的环式结构,深刻揭示了“回归乡土”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铁凝在《谁能让我害羞》中恢复了当代“乡下人”这个群落的真实社会身份。小说通过隐喻、重现、结构的循环等艺术表现的诸多玄机,对当下都市的人伦关系进行了清理;并采取小叙事的方法,不断叙述送水少年渴求都市女人认同的过程,在呈现现代都市人身份危机的同时,也把乡下人进城后的命运话题提出于文本。  相似文献   

6.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7.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下人形成一股迁移的潮流纷纷进入城市,因此,他们与其进入的城市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与受挫理当是值得关注的文学内容。纵观五四至今近百年来小说家们对乡下人进城后生活的书写可以发现,乡下人进城后,仍然没有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即使是在新时期,他们也很难被城市真正地接受,他们的生活仍然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文教资料》2007,(7):90-92
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解读当下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深入剖析作家遵循农民立场采取的对立性叙事对抒写进城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意义,并进而考察这种立场给小说叙事带来的局限性,从特定角度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度的电视剧《小麦进城》和2014年度的电视剧《满仓进城》通过两个普通乡下人的进城奋斗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乡下人进城的一种范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两部电视剧给当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的启示是:乡下人可以拥有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乡村和城市相互碰撞融合,碰撞的相互性决定着融合不可能是一边倒的吞并,而是互相学习、汲取之后的重组。城乡之间的碰撞、交流、吸纳、融合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和须一瓜的《雨把烟打湿了》三篇小说并置阅读,分别选取男性进城、女性进城和乡村学子进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下人进城的融入之痛。此类叙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城乡对话,在三类人物的进城故事中揭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痛。  相似文献   

15.
《我的堂伯,莫里纳少校》是霍桑的一篇鲜为人知的成长题材讽喻体短篇小说。小说用年轻的乡下人罗宾进城攀亲,夜间寻觉堂伯的故事比喻一个日益兴起的充满活力的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成熟对年轻的罗宾来说则是对人生道路及生活方式的求索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柳乡长》是阎连科描写乡土生活的力作.小说以椿树村和九都市为基本的叙事空间,并延续了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母题.小说以寓言性的叙述,呈现出狂欢化叙事的特点.同时,这一狂欢化叙事又为权力所宰制,权力庇护了掠夺者,主流话语沦为反讽之语,主流价值体系也遭遇了虚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社会舆论的阵地,传达出城市知识群体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乡下人逛青岛》和《山雨》这两部现实小说表明:近代农民的进城之旅充满了无奈,其城市生活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一方面,进城农民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新环境与新事物的冲击,遭遇到城市人的身份歧视,从而在精神层面备受打击。不同阶层的农民在城市吸引力与乡村排斥力的作用下投入城市生活中,并呈现出身心双重弃乡村奔城市的态势,而城市文学表现来的对农民身份弱化的倾向性,折射出城市和城里人对乡村与乡下人的认知定式与心理疏高。  相似文献   

18.
罗伟章创作的一系列"乡下人进城"题材的小说,表现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却遭失败的悲剧和乡土失落情怀两方面的主题,并以底层叙事的视角表达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路"在何方的困惑,但他这类题材的创作还未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出造成进城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中国特大的移民都市,在清末民初的上海小说中有大量的移民题材中长篇。移民之中有工商投资者、文化人、革命者……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国际移民。当然,极大多数移民是战乱与天灾中流向上海的难民与灾民,到上海成为出卖苦力的劳动者,但用“乡下人进城”这一概念是概括不了这股移民潮的全部内涵的。移民小说显示了上海这一移民大都会的众生相,也是培育外来移民的现代市民意识的形象化的启蒙教科书,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与欢迎,即使对今天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叙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说是徐则臣对文坛独特的贡献之一。在故乡与北京、精神与生存、男人与女人等多重叙述张力之中,徐则臣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富有意味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现代转型过程中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与生存处境,超越了"乡下人进城""底层叙述"的历史局限,表现出从现实经验层面向精神探索层面的突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