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国家把高技能人才确立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有了“高技能人才”与“高职高技能人才”之说。“高技能人才”、“高职高技能人才”两者看似相同,实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试从两者概念内涵、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三方面加以厘清,希望对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现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构建校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定单式”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将高职院校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3.
对"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技能的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 "高技能等级人才"向"高技能创新人才"转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之"高",并不一定表现在技术技能证书等级的"高"上,而是更多地反映在综合技能创新素质的"高"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造就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4.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职教论坛》2012,(13):20-23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丰富的政策及实践指导含义。这一提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环节,避免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性人才相对轻视经验技术的倾向,避免了技术性人才职称归口混乱问题,有助于高职学生明确服务一线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政府要统筹协调,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7.
李小娟 《辽宁教育》2012,(18):37-3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但高职毕业生是否就能称得上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如何?这需要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现有评价系统存在"三大缺陷"从评价方式上看,现有高职院校人才评价缺乏衔接性。国家把高技能人才定义为"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按照这一表述,只有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才能视为高技能人才。现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站,但职业资格鉴定仅限于初、中级(国家职业五、四级),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试行了高级工  相似文献   

8.
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培养模式的探讨,认为应当不断完善这一培养模式;应走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与校企合作培养相结合之路;整合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突破办学瓶颈,完善能力为本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适应技术更新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主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加速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紧缺瓶颈的突破.为此,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紧缺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才工程与人才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实施人才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的重大决策,启动了规模宏大的人才工程。人才工程尤其是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支点在于探索成才之路。借用物理学的场论的观念和思想来看,建构人才场是一个不错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龚祖德 1912年生,江苏江阴人,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 (1935 )。历任资委会资中酒精厂助理工程师,资委会北泉酒精厂工程师, 1943年 3月 11日抵美。实习结束时因其原派出单位北泉酒精厂业已停业,因此资委会同意龚的暂时留美申请。1946年 6月离美,回国后改派至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任职  相似文献   

13.
人才论     
人才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它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专门技术、较强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某一方面做出了贡献的人。人才来自于广大群众 ,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人才是人类的精华 ,是人类社会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持续发展,需要更新人才理念。确立现代人才理念和人才经营思想,攸关一个国家和城市建设的大计。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积极导入现代人才经营理念,以全球眼光审视人才,以创新精神培育人才,以高尚才德对待人才,以科学态度选用人才,以激励方式凝聚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创新,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Science Talent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good and poor readers have been a standing topic amo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Different symptom variables such as reading rate, eye movements, and subvocalization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century-long search for the real cause to good or poor reading. During the latest decades these studies have, so far in vain, focused one question in particular: Why do the good readers show a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though they do not score higher than the poor ones on a conven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ing being one way, among others, of operationally defining what we use to call intelligence. I suggest that this missing link might be the good readers’ ability to perceive, i.e., to read, during their saccadic movements. This suggestion is forwarded since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show that perception during voluntary saccadic movements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6.
人才中存在着知识、能力的差别 ,因而也就有了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在人才中 ,普遍地存在着成团、成块、成群的现象 ,即人才群现象。其中同一个时期的许多人才 ,有着基本相同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有着公认的领袖人物和一定的组织形式 ,从而形成人才群体。人才群体并不是经常出现的 ,它既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需要的产物 ;又是文化思想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人才资本的属性认识,表明人才资本在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说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人才资本,更需要优先重视高校人才资本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该理论称:练习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某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别无他法,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必须得练一万个小时。那么,你要把这一万个小时花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扎根理论的视角对5个企业招聘网站有关人工智能岗位的379条招聘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及分析,构建基于知识、技能、能力、实践、情感、发展六大要素的人工智能人才画像。基于六大核心要素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应从六个方面入手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固本”;弥合“技能鸿沟”,为人才培养“蓄能”;转变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赋能”;重视实践应用,为人才培养“筑基”;关注情感意识,为人才培养“导航”;瞄准发展前沿,为人才培养“提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