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受到了亨利·伯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过安德森的这部小说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伯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伯格森认为唯有直觉才能窥视到生命的本真:安德森作为一位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也坚持通过直觉获得事物的本质.而伯格森的"绵延"理论则是对小说里畸人们深邃而斑斓的内心世界的注解.作为人类智力的产物,语言囿于作为现实世界的标记,在表现精神世界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困境.这也是导致畸人们"失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自杀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思想形态、美学形态、生命形态进行概括性阐述.其主要表现形态为癫狂与毁灭、虚无与神秘,产生了异样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5.
丁玲女性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爱情的无与寄托,生命的极端孤独,死亡意识的不断纠缠,女性归宿的不可把握。  相似文献   

6.
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始终不变的核心。本文通过揭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生命与审美的血肉联系,重点阐释其生命观的多重内涵,探讨影响其小说生命美学营构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老舍的小说《小人物自述》是他的追念论的最好的体现和运用,即主张小说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往事,特别是幼年生活的往事;突出自然景物的描写;同时要解释生命;并对追忆的景况作出有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倾注其对死亡的审视与思考:直面死亡,死是生命的恒常形态;奉献之死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关注自然死亡和生命的临终关怀;探索生命的终结和归宿形式,期翼人们超越死亡,把握生命。  相似文献   

9.
体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导向。本文探讨了体育小说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研究了体育小说价值的表现形式:宣传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阐述了体育小说价值的特点:彰显体育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性和反思批判性;塑造具有现代高尚人格的体育人物形象。构建了体育小说价值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和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生命哲学,他的小说渗透着一种浓郁的基督教博爱的精神。其笔下的主人公尚洁等人物有着基督教徒在地如同在天的坦然和安详,她们面对人生苦难时表现出向上求生的生命追求,对生命有着深度的体察。他的创作因而呈现出其他作家少有的独特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们大多从他的小说内容入手,探讨他小说所蕴含的人生意味,借以表现沈从文小说中各种状态的生命形式,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沈从文的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贵州新时期小说是高原生命历史积淀的结果。一场暴风雨过后.高原的阳光格外辉煌灿烂,强劲的东风从外面世界带来了春的讯息,于是一颗颗小说的种子破土而出。带着高原的古老和雄奇的泥土味,带着高原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痛饮着无边无际的风和阳光.在生命的喧嚣和愤怒中长成了一株株异彩纷呈的花树,小说在高原的呼唤中热闹了起来,在万山茫茫的检阅下,形成了三股奔腾咆哮的小说潮流  相似文献   

14.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爱伦·坡的创作意图、写作原则角度,通过对其作品《乌鸦》的分析,解读诗歌中的哥特元素,说明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表现强烈。爱伦.坡将笔锋探向人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想象空间,引领读者从悲戚中获得启迪、振奋,不断探索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哥特小说自诞生之日起经历约60年的探索发展,终由于传统模式和消费控制的影响一度使其逐渐走向衰亡,哥特小说与恐怖小说、灵异小说的区别也变的模糊不清,而且大有被取代之势。但是,随着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对哥特小说传统的突破与发展,哥特小说被注入新的生命体征,其一,具有魔幻色彩的"死与美结合"的诗意追求;其二,由传统单纯的"心理恐怖"的表现转向具有本体意义的"内心恐怖"的探索,进而以预言的姿态自觉反思人类荒诞的生存处境,使哥特小说充满了超越传统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贾平凹长年受疾病的困扰,疾病丰富了他的生命体验,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贾平凹在小说《怀念狼》、《病相报告》运用疾病的意象表现人性的弱点,其作品中的头痛病、乙肝、精神疾病有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8.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9.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