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2.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3.
<正>一.诗歌导入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4.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5.
<正>散文《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朱自清在文中以真挚质朴的情感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娓娓的叙事中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教育思想。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朱自清散文注意缜密的构思,并且让全文的布局显得很精巧。课文《背影》开头就点明了题旨:开笔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紧紧地围绕"背影"组织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先从回  相似文献   

6.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8.
<正>朱自清是著名散文大家,其作品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回忆性散文《背影》潜藏着独特的情思,本文拟从情感隔膜与沉重之爱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情感隔膜《背影》中的情感渲染是有目共睹的,文章刻画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爱的怀念,这是一种双向流动的爱,具有生命的温度和力量。但是在这种“爱”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透过这些细节,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美文的典范,学生时代曾经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所倾倒,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可当我们步入中年、渐渐远离激情燃烧岁月的时候,《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背影》“干净”“老实”却又感人至深,朱自清将自然与超然的两种心境融于朴实平常的文脉中,通过情绪、情感、情怀分层构建,将父子间的“怒”“爱”“和”对号入座安放其中,各不避讳却又整体和谐,进而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以及浓厚的伦理意蕴。为此,阐述了《背影》的自然心境及现实伦理,分析了《背影》的超然心境及理想伦理,从《背影》中得到情感教育启示,不仅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的人本主义视角,还为当前进一步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若将其置于开阔的文化视野中来品味,我们还会发现作品更为丰厚的意蕴。文学创作既是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又植根于作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背影》抒写的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又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结构和道德倾向血脉相通,包含着深广的文化底蕴,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背影》无论是选材、立意、构思还是语言,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它所展现的独特情感魅力,犹如一杯香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其因"赞美父爱"而广为人知,并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成为其中名篇,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本文尝试在重新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其"感人、传诵"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着重从情感角度(情感表现、情感探析和情感升华三方面)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这平凡的背影和爱中充满的是别样温情。  相似文献   

15.
《背影》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常作为"美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世人的印象中。近年来,对《背影》的重新解读、评价和欣赏层出不穷,这些评论都是基于《背影》的写作风格、修辞方法、人物刻画、写作结构和艺术风格,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以《背影》为例,探讨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间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片等手段来移植情境,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可以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一、情景导入,陶冶情感 情感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起着刺激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散文的名篇,是一篇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更是一篇文采熠熠的美文.  相似文献   

20.
亲子之爱、夫妇之情,一向被认作人间的至情。朱自清是擅长表达这种至情的散文名家。他的《背影》、《给亡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背影》早已誉满文坛,长期传诵不衰。《给亡妇》虽赶不上《背影》的影响,未被列入现代散文的名篇佳作之林,但认真研读,细加体味,便可知它同样鲜明体现出朱自清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