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4.
从辩证性、生存性、基础性等方面指出政权政治的认同,由民生发展到建设,再由建设发展到民生,进而指出从民生到改革再到民生这一过程是和谐政治的认同。从民生、革命、建设的实践历程看,政治、经济、和谐政治将民生样态体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发展的主题是民生,这是党一直追求的目标。政治认同的发展和进步将民生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将不同时期合法性新要求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在民生领域探讨政治认同,既是延续理论逻辑的过程,也是当代政治实践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建国十七年的人民教师,在无产阶级政治的指导下,用理想与激情形塑了一代师者的精神群像。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凭借坚定的革命信仰、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塑造并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意识和政党认同。回顾那段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加深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是在当时中国语境下的必然逻辑和最终结果。它不仅有建国初期特定的民族语境,还有国内外局势的革命语境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建设语境。此外,包括意识形态统一过程中的文化语境。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政治认同过程发生的重要思想事件,需要将其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语境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朱元璋建明称帝之初,建都南京,设立北京(开封)、中京(凤阳),明朝初年出现了三都。朱元璋选择南京为都城是其以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凤阳建立中都也是其在明朝建国之初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以开封为北京,只是为了北方对元作战而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从侧面说明中国共产党要想永葆青春,向好发展必须巩固、强化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政党认同具有独到的理论内涵与独特特质。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导向与内生动力;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凝聚机制;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新局面的开创给政党认同带来了新课题。应对新课题要求从政党建设、经济建设、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强化政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清朝初年,通过机构建设与儒学教化,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地社会的经营,河湟地方社会逐步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地方社会与王朝国家展开了良性互动,国家政权在地方上的运行加强了地方对国家的认同,而这种认同的形成并不是国家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国家与边地社会双向选择、共同努力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下,梳理建国60多年来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治理历程,会发现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发生了三次变迁。其大致轨迹是,建国初期以政府绩效为主,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以意识形态为主,改革开放后仍以政府绩效为主。今后,加强和改善制度与规则建设,将成为国家政权在农村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金初女真统治者如何对待和使用辽、宋两个旧政权的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在巩固金初统治、促进金政权封建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相关问题,探讨在民族关系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女真统治者是怎样采取相应对策,与各族知识分子形成了政治合作的局面.通过对金初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和探讨,以推动金史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最近学习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老一辈开国领袖们的相关文章、讲话,接触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基的历史性文件,发现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现予以指出。  相似文献   

14.
建国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在一个落后的新生"大国"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紧迫任务,急需把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纳入到新生的国家政权体系之中。由此,党通过各种运动,摧毁了传统的统治秩序,同时集聚起了拥护者。在"政党下乡"的过程中,培养、吸纳了农村党员,将党的组织在农村普遍建立,使国家政治权力渗入到农村基层社会。建国初期的"政党下乡"带动了农村基层政权模式的发展。党的权力越渗入农村社会,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越深入,农村基层政权也越完整。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战略发展为全面执政战略,在理论上形成了新中国国体和政体建设的发展蓝图,实践上成立了旨在为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权创造条件的华北人民政府,党的政治主张、建国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普遍接受党的领导,保证了党对政权的掌控。其间施政的经验和教训直接影响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和方针等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负面因素,如虚假政治言论、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等也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必要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建设,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合法性在农村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化和民主化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认同对于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总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农民对基层政权的政治认同.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但是,赵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朱温兴梁灭唐,政权割据加剧、政治乱象横生;五代政权更迭,战争烽烟四起、纷争愈演愈烈;割据政权林立,走马换将频繁、政局动荡不稳。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对所属政治体系产生的情感信赖和价值归属,是政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如何不断提升人民政治认同,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红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之一,对于政治认同建设具有独特价值。红色精神是我们党政治认同成因的直接诠释,能够为政治认同建设提供必要的逻辑补充,能够使政治认同建设效果更加具有长效性。为此,要结合新时代政治认同建设需要,推动红色精神系统化、以整体思维提升政治认同实效,实现红色精神立体化、以多元载体建构政治认同有效抓手,做到红色精神实证化、以扎实践行不断夯实政治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政治稳定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建国后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的政治稳定,他从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两方面论述了其政治稳定思想,并从发展经济、群众运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军队建设四个方面来巩固中国政治的稳定局面,而这些又为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思想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