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2.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3.
李明洋 《海外英语》2012,(22):205-206
在学术界,人性善恶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当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发表之后,人们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更是探讨不断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纵观前人的相关研究,以《蝇王》为依托进行人性善恶的探讨为数不少。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在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详尽的分析,探讨《蝇王》中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驳斥人性善恶说。  相似文献   

4.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的重要辩题之一。自古以来 ,人们根据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 ,而提出不同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也就是说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 :性善或性恶、利他或利己 ,然后再依据这一假设去寻求教育。由此观之 ,人性善恶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重新认识人性善恶的问题 ,将对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可以撇开人性善恶究竟谁是谁非的无益争论 ,而透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有积极效应的方面与因素。虽然 ,我们再也不能根据性善性…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现象的善恶评价方式●王本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教育善恶评价方式缺乏认真的思考,并因此影响了对教育善恶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因而,对教育善恶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探讨,努力寻求恰当、正确的教育善恶评价方式,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一在伦理学上,有两种常见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正>"人性"与"人文性"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较大的不同。人性是指作为社会人在某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中国古有人性善恶之争,其讨论的结果虽是善恶,而基础却是人性,是为了寻求对人自身的认识;西方有人性的优秀与弱点的研究,追求的也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往往是指异于工具性的,指向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一般来说,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往往总指向  相似文献   

9.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都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它进行探讨.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试着运用发生学对人性、人性论和人性善恶论的产生与形成进行浅析,并与前人的观点作比较,倒是一种新的可能的阐释.发生学角度下的人性善恶论,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动态性与现实性,肯定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课文《窗》的主题,一般的教学参考资料大都认为是褒贬人性的善恶,笔者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觉得不对。笔者认为《窗》的主题与其说是褒贬人性的善恶,还不如说是针砭世人心灵的闭塞,本文通过详实的剖析和充足的论证,树立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提法,以避免现行教学中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对于人性之善恶中西方存在着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权力社会,人性之善恶与其说是种事实状态,不如说是种价值选择。人性中的善使法治成为可能,人性中的"恶"使法治成为必须。一般认为,权力具有扩张性与侵蚀性,这其实是与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有着密切关联的。当社会还需要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存在时,为使权力正当行使以更好维护人民的权益,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对权力进行制度性的规制,提高权力拥有者为恶的成本,降低其为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王晴 《师道》2008,(6):23-23
人性,即人之本性也,人之为人之本质属性者也。古人多谈性之善恶,然善恶判断主要依传统儒家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合于此规范者即为善,否则为恶矣。然人性果真有善恶之分乎?已有之伦理规范是发于人之内在之性而成,还是以统治之便而外加于人——即对人的一种外在规定乎?纵观中国传统思想之流变,尤以儒家为重,足觅,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历来是文学作品所关心和讨论的重要内容。莫言的《檀香刑》正是对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人性作了十分有思考价值的审视和书写,对善恶人性及其裂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本文希望通过对《檀香刑》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对莫言作品的人性书写作浮光掠影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人性善恶,自古中国就有争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等等。我觉得,单纯地说善、恶问题,并不能说得太清楚。谈“人性”,应当看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状态。由阿让为生活所逼,偷过面包,但能说由阿让心地不好吗 ?卡秋莎沦为妓女,但大家都知道她是被逼的。所以说,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全在乎“自身”。   简评:作者思维清晰。从两个具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为例,说明“人性本无善恶”的观点,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复活》——【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 (136)班@韩磊  相似文献   

18.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人性善、恶展开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性观。对孟、荀人性观的质疑,旨在"辨异求同",进而反思教育的人性论立场。超越"善恶",走向"生成";"变"中有"定",辩证认知——这是教育对待人性问题应有的基本态度。人性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因如此才使得教育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学生潜在的人性激发出来,将沉睡在学生心灵中的能力唤醒,最终达至"完满"。  相似文献   

20.
陈艳丽 《现代语文》2010,(3):122-123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现试从李碧华《青蛇》中的青蛇形象,管中窥豹探究人性的善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