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一种附着作品前后的文体,序跋不仅简介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成书过程,而且包含一些相关的文艺理论。文章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了序跋在读者欣赏古代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序跋文本大致分类。序跋文本显示鲁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缘由,完整表现了鲁迅思想的精华,准确传递了鲁迅作品的信息,体现了鲁迅与外国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奠基的生动见证。鲁迅序跋文本研究还很薄弱,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小说《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作为小说基本框架,利用两种不同的叙事层次将故事再造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创造了另一种讲述童话的可能。本文从叙事学中的虚构模式及叙事层次理论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展示这两方面的融合如何将简单的寻夫故事解构成为更富有深度的社会批判作品,从而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3年,美国著名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却鲜有人对小说的文本进行深入的批评研究。丹·布朗虽身为男性作家,却一直不吝在小说中展现其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细致地分析了索菲和修女的女性形象,深入探讨作品中所显现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6.
《分》标志着冰心小说创作现实感的增强 ,而母爱与童心仍是其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分》的文本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现实性和阶级性 ,更在于其独特的儿童视角和温柔细腻的女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小说以语词形式表现人类现实生活,时间的矢向维度和空间的立体维度是考察作品叙事结构的重要因素。重复作为作品叙事手法之一,构筑着作品的时空结构,同时是作者的时空观念在文本中的表达。重复亦对作品的节奏、象征意义、情节氛围的营构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重复包含着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以语言的形式在文本中的还原。重复不仅结构了文本,也建构了部分的现实人生。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自有其传承谱系,寓其共性于个性的表达之中。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比较他与汪曾祺两人的小说作品,不难发现重复的运用是其中的相似因子之一。通过重复的角度,比较两人小说中关于重复的运用以及重复对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作品传入日本长逾300年。大部分作品被翻译、出版,部分作品被改写为"戏作小说"。李渔作品在日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日本民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李渔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使之获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扎根于日本文化。李渔作品在日本的传播经验为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档案四部曲"是近年小说创作中倍受读者关注的作品。作家刘平以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直面现实的胆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胆揭示现实社会中走私、腐败等问题,从社会环境和人性的角度去深入发掘问题的根源,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塑造了新颖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细读文本,发掘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当代小说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既是选择了一种文体形式,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与报纸周期性相一致的分载形式,更是选择了一种古老而实用的营销策略。张恨水采用章回体在报纸上连载,凭借他的艺术才情成功地避免了报纸连载小说和章回体小说与生俱来的弊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博尔赫斯的"武士刀客"小说并非博尔赫斯"幻想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而是一种另类之作博尔赫斯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类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作家创作的始终,主要对生活于阿根廷一带的高乔人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形容词 着”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主要从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电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者互动的一个直接体现——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以苏童的改编作品为中心,从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叙事、不同的表现形式三个角度,把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改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在以小城(镇)为背景的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参照,借由小城引发了对社会历史的价值评判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审美倾向,即可称之为"小城意识"。"小城意识"的生成折射出写作者的精神状态,它在文本中可以具象化为既对立又相互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意识层面———家园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小城意识"的影响之下,许多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描写重大题材、塑造鲜明时代人物形象的同时,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下一代,最能体现其儿童文学观的是他的三篇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在选材原则、主题确定、艺术表现、创作目的等方面,与作者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特别是相应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但也注意到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受时代风气与人生经历的影响,梅娘的小说中存在比较鲜明的精神分析特色,其作品关注青年女性的性心理和性压抑,书写青年女性的同性情结。在艺术上,其鲜明的心理分析技巧与象征手法的熟练运用,都显示出梅娘小说浓郁的精神分析色彩。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的历史小说并没有拘泥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比起重视历史的真实来,他更重视通过历史题材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以自己的方式给这些故事注入新的生命,达到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乡村在路遥小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路遥小说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的深刻影响。乡下人进城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情节,两者间的重合和矛盾反映出带有革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之路。路遥的乡村文学人物在进城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情感能量、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和城与乡在他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都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进程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