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在行文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诗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聊斋志异》就是小说中完美融入诗词的典型。在《聊斋志异》的相关作品中,诗词主要起到了喻示人物身份、揭示人物遭际命运及抒发人物怀抱等作用,通过蒲松龄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了新鲜感、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2.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林斤澜毕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发表于新时期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被称为"怪味小说"。《矮凳桥风情》的创作扎根于民间,以民间价值立场叙写普通人的命运遭际。林斤澜将温州文化中保留的原型形象与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相结合,以通俗典雅的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相结合,做出了小说语言回归母语的努力。地域色彩浓厚的形象与原始而别致的小说语言,促成了作品充满文化意蕴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可以说是诗话小说,诗词的大量运用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由于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对韩国译者来说,诗歌翻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以崔溶澈,高旼喜两位韩国当代学者的《红楼梦》最新韩语全译本为例,具体分析《红楼梦》中诗词的韩语译文,进而了解中韩语言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何海鸣创办及主编的《寸心》是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的一种月刊,前后发行六期.文艺方面曾连载个人专集,发表诗词,登刊小说及文艺论著,其中"插图""文苑""小说""艺术"等栏目发表了有关谭鑫培、汪笑侬、黄润卿等人资料,保留了民国初年名伶在戏剧活动方面的重要史料,对于这一时期的戏剧研究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明清著名小说人物性格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明清《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探讨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的人物典型向个性化的人物典型过渡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2.
甘肃作为诗歌大省,其“西部诗歌”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诗坛影响甚大,在“西部诗人”群中,何来先生以其独特的诗美追求,确立了自己的诗歌风貌。其初期诗作表现出对于大题材的敏感,较多激越充沛情感的抒发,诗歌体式也表现为长篇大章。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诗于抒情的底质上,更多显现出思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论陈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词坛自具特色,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斯提 《职大学报》2012,(4):54-55,116
《淮海集》收秦观诗四百三十余首,仅存两首读书诗,即《抱瓮》与《读列子》。本文就少游读书诗予以解读和品鉴,企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诗人秦观。  相似文献   

17.
陶诗"平淡"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相似文献   

18.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本朝、通代、跨代的框架下,全国类清诗总集的基本形态可分综合选本、专题总集与丛刻总集三类。综合选本是按照一定标准、系统编选而成的诗总集,它以普选全国各地诗人的各体诗为目的,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专题总集的采录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制,依其着眼点的不同,可分为:专收某种体裁之诗歌;集中收录某一类题材内容之诗歌;着眼于收录某些特定诗人群体之诗歌,包括遗民、平民、弟子、交游等。丛刻总集则是若干作家作品集的汇编,同样带有一定的专题性质,但较之综合选本则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与散漫性,这就使它难以反映出一代诗坛面貌与代表作家阵容,不过若单就此类总集本身而论,却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总之,三类总集是既相互联系与又有区别,认真梳理它们的关系,特别是划分的依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清代诗文的类型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谢朓的山水诗,体现了与大自然一往情深的对话,时时悄然微露轩举之风姿,不仅警绝动人,而且时含灵心妙悟,实践了他的“壮思奋飞,冲情云上”的审美追求.这在他精心经营被称为“独步千古”的发端上最为显见卓出一起首便浸入境界,创出氛围,无论视点的凝聚,景情的交互渗透,时空的选择,还是上下句的布列,语言的运用,大多形成风格多样的特征,而被推许为“一大法门”,单从对唐人影响之普遍看,凌凌乎逸出魏晋六朝诸家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