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影《雷锋》和《离开雷锋的日子》,学作品《雷锋的故事》以及相关报道中,都对雷锋牺牲的原因作过一些描述。然而,这些描述却均与事实有或多或少的出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佳昱 《下一代》2014,(11):19-20
在那段岁月,雷锋这个名字被千万人歌颂;在这个时代,雷锋这个榜样被千万人学习。雷锋,早已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在小巷、在大街,在小商店、在大超市……随处可见雷锋的影子,时时可见一颗颗螺丝钉。前些天,学校组织看了电影《雷锋之歌》,我不禁感触万千。在剧中,雷锋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为了别人而活,这样的生命才算美好。"可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社会中,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为了自己的成功互相残杀,为了最终的胜利不择手段。社会这张椅子的确需要有力量的木头、美丽的裴饰,但也需要看不见的螺丝钉。它们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将心与心之间的隔阂消除。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有朴实的内心;它们没招摇显摆,但默默地做好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它们看上去很渺小,其实必不可少。一张椅子,如果拧出那些藏在下面的螺丝钉,就会散架。  相似文献   

3.
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孤独"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后现代小说文本中凸显的“孤独”感作为主题 ,以美国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上海卫慧的《上海宝贝》为审视对象 ,将这三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并列 ,通过对作品文本和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分析 ,来具体讨论“孤独”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孟晖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4):97-100
邹韬奋先生在一生不同时期撰有《经历》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以其内容客观、语言生动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典范。这三部作品真实揭示了一位著名文化人的成长历程;与同类作品比较有其鲜明个性;并且具有"信史"的性质,为知识分子传记写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经典老片,那些电影陪着我度过了青涩岁月。国庆节,我打算借几盘爱国影片重温一下。来到碟片出租屋,我问老板有没有《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这些老电影,谁知话音刚落,来店里租借碟片的两个中学生“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现在还有人看这种片子啊,真老土啊!”  相似文献   

6.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和"三恋"虽是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却有着共通之处。"三恋"作者王安忆对《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推崇是真实而具体的,两部作品共同表现出超时空的爱情理念。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三月是属于雷锋的。不错,每年这个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又一个学雷锋日。今天我们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看了一部名为《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电影。电影刚一上映就引起了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11.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2.
《福》是库切的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作品。以互文性视角解读《福》,认为库切的《福》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文本的标题、故事题材和人物三个层面上。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关系,揭示文本的主题意蕴,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13.
花曼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8-109
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三闾大学的形象,让读者对现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狡诈、倾轧、虚伪与荒谬有了深刻的印象.三闾大学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与钱钟书曾教过一年书的西南联大有很深的渊源.同一时期描写西南联大的作品,鹿桥的《未央歌》却与三闾大学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在《未央歌》中,西南联大是一个充满理想、欢乐、友爱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学.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几乎是同一时期完成,描写的对象又都处于同一时代,而两者的反差如此之大,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露西的经历,关于其叙述可靠性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本文从叙述者角色的边缘化和叙述时间差、文本层的缄默与含混,以及读者层的多样伦理回应等三个层面入手,将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结合,从作者动因、文本现象和读者的循环互动中探讨《维莱特》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15.
《千与千寻》和《哈里.波特》是"异界之旅"冒险的电影典范之作,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幻象性与神话性等艺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依赖心理。通过细致分析,试图揭示出两部电影作品所蕴含的神话性与人类自身的幻象性所存在的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以《野草》为核心文本,将问题追溯到《狂人日记》时期,从文本的内部出发反思鲁迅《野草》时期的自我意识状态,并试图通过对《野草》象征化的语言方式,以及文本内部动态的自我创生过程的分析,进而思考鲁迅走出封存的内在自我,化解死亡的张力的"中国化"方式。  相似文献   

17.
《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两部"叫好不叫座"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又一次上演了"爱比死更冷"的悲喜剧。两部电影切近"底层"风格特异,揉正剧与喜剧、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共同演绎了现代化中国荒腔走板式的"荒诞"与"疯狂"。《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相继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现有电影严重同质化的有力抵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一 这是于永正老师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于老师初为人师,面对的也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猴王。一个月下来,这位日后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也要靠丢粉笔头、罚站来维持教学秩序。 转机来自一堂音乐课。那时,全国正在宣传雷锋事迹,大家都在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由于音乐老师不会弹琴,光靠嗓子教了两节课还是没把孩子教会。  相似文献   

20.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