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五四”与爱国主义──纪念“五四”75周年笔谈编者按:在“五四”运动75周年前夕,一批青年学子,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五四”精神的缅怀之情。他们的言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弘扬“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把爱国主义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五月值得赞美,因为它属于春天,也属于青年。铭记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则是这个春天赋予青年们的光荣责任。从救亡图存到求富求强,今天的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之重一如1919年之五四青年,但身份已然不同:昔日积贫积弱旧中国之青年,已变为今日和平崛起大国之青年。身为“大国青年”,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2013,(15):62-62
她在自主就业和帮助家乡姐妹们就业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让她赢得了党和政府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12年5月4日被评为克州“五四青年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四青年奖”、全国“五四青年奖”;2012年5月1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7月被评为全国“自助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3年,她被选为全闻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5.
我院团学组织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了“围绕德育核心、突出科技创新,加强载体建设,实施素质拓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与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中,一年一度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指导思想 我们举办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让青年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获…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8,(10):4-4
“五四”青年节的半天假应该怎么放?超过28岁就不算青年?今年的“五四”在没有了“五一”长假后显得格外热闹。然而在争议过后,我们更应该重塑“五四精神”。使之成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爱国主义是其核心内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需要五四精神的滋养,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开展需要五四精神做纽带,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五四精神做支撑。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应“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肩负起历史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评述自由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入手,探讨何谓“五四”精神,文中辩析了文化启蒙和个人自由在“五四”再造文明的观念中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并据此提出了不同于自由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即“五四”精神是一种对反抗权威的勇气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六十三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是划时代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的意义,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发轫于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之中。运动一开始,它就汹涌澎湃,滚滚向前,猛烈冲击批判着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它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起着重大影响。纪念“五四”运动,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  相似文献   

10.
当曾经鼓舞了一代人的“五四精神”逐渐湮没在时代的尘埃中,当“五四”青年节逐渐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渐行渐远,在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庆祝“五四”却是一种传统,并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五四精神”被西航热血沸腾的同学们不断注入全新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更替,“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弘扬“五四”精神,离不开有理想、有责任的青年学生,他们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爱国情怀、努力学习先进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实践和奉献,做到知行合一,使“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学思想和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化精神的制约,二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每月谈     
彭岚杨舸别忘了“五四”精神今年距“五四”运动已经整整80年了。遥想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纷纷走上街头,用自己的呐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揭开了历史进程的崭新一页。他们勇往直前的气概、热血报国的激情,令人感动和...  相似文献   

14.
<正>一百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学生作为一股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依然激励着全国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青年学生不仅是五四精神的创造者,还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要求,它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而高校为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应创新思政课程,强化社会实践,构建校园文化,优化网络环境,让五四精神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以后不久,李大钊同志说过:“我以为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这话说得何其重要!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顾“五四”的基本经验,更感到精神解放是科学发展、文化繁荣的一个关键。别的不说,只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就足以证明精神解放对于文章变迁的影响之大。中国文章的变迁,在历史上不止一次,但象“五四”时期白话代替文言,却是空前的大举。因为,号称古文的文言文,唐宋以来已经成为文章的正宗,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明道”、“立教”“辅俗化民”的工具。再到清代,如桐城姚氏,已经被誉为“举天下之美”也“无以易”的宝贝。甚至到了“五四”时期也还有人说:“宇宙古今之至美,无以易吾文者。”面对如此“珍贵”的遗产,如果废而不用,而“行用土语为文字”,那还得了?那时候正是鲁迅所说的“改革一两,反动十斤”的年代,一些文人学者之爱护古文,并不亚于“未庄”人们之爱护辫子。一废古文,有人简直“若丧考妣”。  相似文献   

16.
这是“光明”女神所唱的一支激昂高亢的创造之歌,也是郭沫若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时期的郭沫若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浪漫气质,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那大海般汹涌澎湃的热情而鼎立于“五四”诗坛的。他的诗集《女神》正是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浪漫主义丰碑。但我们不能仅仅用一条浪漫主义的尺子去衡量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全部诗歌创作,而应多方面地注意到他勇于创新的艺术探索精神。不可忽视的是:“五四”  相似文献   

17.
青年毛泽东推崇曾国藩.虽有时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发扬曾左先民的尚认称雄精神,以振奋湖南人心,推翻军阀黑暗统治。但他主要的还是从广义的修养方法着眼。效法其修身、活学与为文。他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又主要是从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中了曾国藩善抓“大本大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五四前后,中国一批有识之士所极其关注的改造社会的要旨:必须重视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进而“开启民智”,变换全国之思想.从而“雷电一震、阴晴皆开”达“沛乎不可御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下旬,新华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与惠州市青联、香港、澳门二十多个社团联合举办“惠港澳青年大联欢”暨“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我校中文系青年讲师杨小清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的演讲,他的学术文章和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好评和强烈反响,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昌日报》、《成报》、还有《澳门日报》及省内一些新闻单位纷纷对杨小清讲师的研究作了介绍与报道。  相似文献   

19.
今年,对于中国的青年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且令人激奋的年份。在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的时刻,北大青年同中国广大青年一起以昂扬的热情和务实的行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举“五四”火炬,发扬爱国传统,永远跟党走,勇于承担祖国和人民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83年前,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组织发起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仅以前所末有的姿态举起了民族救亡的旗帜,开创了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新纪元;而且,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所凝聚的“五四”精神,时时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为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进步青年从此真正走上了自觉、自新、自强的道路。由五四运动而产生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成为青年运动和青年成长的方向。在五四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奉献着青春、智慧和力量。今天,祖国正处在一个大气磅礴的改革年代,处在一个千年更替的交汇点上。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五四精神的内涵依然未变,五四精神永远没有失去它对时代的指导意义。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