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曾对民俗和民俗学有过深刻的论述。葛兰西认为,民俗是一种需要进行提升的民众世界观,民俗学的任务是鉴别和批判民众世界观中落后的内容。进而,在其实践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葛兰西的民俗(学)观的分为了三个层面:作为"自发哲学"起点的民俗、以一种世界观为批判对象的民俗学以及民俗学教育在"文化霸权"斗争中的重要性。葛兰西的民俗观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民俗学构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并为当下的民俗学带来了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图书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树立"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的人本观;发挥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内外部各层面的协调、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注意代际、代内公平几个方面,提出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文章观,影响了后世。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多次贬斥八股文,而被今人推为批判八股文的先驱。但是将八股文置于顾炎武的文章理论的角度来考察,顾氏似乎并不应该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今人将顾炎武文章理论作为全盘否定八股文及科举制度的依据,脱离顾氏文章理论,是片面的并且存在着明显局限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6):77-80
与传统生产性实训基地相比,"校中台"作为一种由台院共建共管的,集节目生产基地与学生实训基地于一身的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践层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产业对接特征,在理论层面深受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影响,又以动态生成的个性化知识观、项目驱动的融合性课程观和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学习观等"新三观"发展和超越了"旧三观"。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7):15-24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阐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源头的三个深刻内涵。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弥补了建党精神的空白。"马新观"中国化历程是与中国革命同频共振的,因此,红船精神的提出使"马新观"中国化源头的研究能超越实践层面,置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进行理论观照与思想升华。用红船精神厚植"马新观":可以厘清"马新观"中国化实践的初心;明晰"马新观"中国化的创新动力;为新时代"马新观"注入"源头活水";从"马新观"当代实践而言,"红船"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具有丰富阐释性的传播新意象。  相似文献   

6.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高校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在打下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并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有所侧重。本文从"围绕传播格局变化突出最新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展示、结合课本解读进行综合延伸分析"三个层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这门学科的教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科研究立场与领域研究立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过分注重修辞而不注重学理,尤其是对学科立场的非理性批判,没有对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皆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学科研究立场主要从学科合法性、主体性、本土性、实践性等角度审视图书馆学及其相关理论。领域研究者强调"去学科性"。没有学科研究的领域研究容易产生肤浅的交叉科学,有悖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大宣传视角下,如何做好西藏新闻舆论工作。大宣传不仅是一种政策工具,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概念型工具,它包括操作层面、机制层面和价值层面三层架构,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本文从西藏社会转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来论证大宣传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在以大宣传视角下西藏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户生成内容(UGC)是Web 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梳理,在类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UGC的概念分析框架。从用户的类型与角色(Who)、内容的类型与属性(What)、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Why)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How)四个维度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深入解析UGC概念中最为本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关键词分析方法,提炼出UGC研究的焦点和重心,归纳出UGC研究的五个分析单元(用户、内容、技术、组织、社会)、四大视角(资源观、行为观、技术观、应用观)和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试图从理论上规范并完善了UGC研究的思路,帮助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在今后的UGC研究中寻找并挖掘相关研究主题,清晰定位研究层次,并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图4。表2。参考文献64。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建设回顾与断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顾我国社科信息学科建设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存在问题.从"大科学观"、"大情报观"角度出发,提出科技、社科信息理论界结盟,在新信息环境下学科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时代下,我国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但目前我国网络空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网络文明建设的需求依然迫切.当前,网络空间治理除了要着眼于立法与监管层面外,还应从提高各主体媒介素养的角度入手,切实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批判筛...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大观周刊》2012,(13):17-17
休谟问题即归纳问题,它的实质在于提出了关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问题。波普尔将休谟问题分为逻辑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并分别进行了批判。波普尔强调,归纳推理的模式在心理学、方法论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经验主义的归纳观,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书从不同角度对当今文学领域滥用阐释理论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评论的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她的反对阐释思想进行了梳理,通过探讨其文学理论批评观窥视现代文学创作与评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徐宝璜被称为新闻学的"开山祖",本文通过对徐宝璜的代表作《新闻学》及其新闻理念、舆论观以及其他重要新闻思想的阐述,着重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分析其对现实的关照意义。围绕对徐宝璜新闻思想从更深刻层面和较新颖角度的分析研究,力图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杭州G20晚会从"包容"即作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仪式观,"信仰"即作为解读和合融通文化的仪式观以及"融合"即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仪式观这三个层面作为文化叙述的政治仪式予以艺术化诠释,有效阐释了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  相似文献   

17.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既有的舆论思想研究,围绕新时代的"舆论引导"观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了"舆论引导"观的基本范畴以及语境。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回溯历史,发现"舆论引导"经历了从动员、宣传到引导的变迁过程。最后,从"舆论引导"的主体、客体、载体与方法等层面,详细分析了新时代我国"舆论引导"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清末广告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杨 《编辑之友》2011,(2):119-122
一研究的起点1.逻辑起点《点石斋画报》着眼点描绘的清末19世纪洋务运动结束与戊戌变法开始的10年,是中国被动学习和主动求知观念激荡交织的10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初阶段——器物层面的末期。从图像学角度分析,画报描绘了古老的中国用交糅着民族道义、革新欲望、陈旧意识、兴奋而又慌张的眼神,从"偷偷地看"到"主动观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3):20-23
本文追溯了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谣言传播公式的起源,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谣言传播影响因素的认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个新的谣言传播公式。本文认为,个人层面的"不确定性""涉入感""重要性认识"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刺激性"正向影响谣言的传播,而个人的"批判意识"、政府对谣言的管控力度与社会环境的透明度则可以反向抑制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7):56-61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期乡村的历史实践,本文梳理了"合作性劳动"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两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提出了总体性的劳动观。本文认为至少在理论层面,回归劳动,将劳动作为媒介,或者传播方式,可以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机制。秉承总体性的劳动观,可以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劳动关系,从而打破社会的分隔与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