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媒介时代到来,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水军植根于网络社会,扰乱了网络传播的良性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络水军对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信息接收和反馈、传播效果三个层面造成的负效应。同时,本文从网络水军从业者、受众、网络公关公司及网络媒体角度提出了应对网络水军负效应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水军"的形成,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和影响也愈发堪忧.本文主要检视梳理"网络水军"的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网络水军"问题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赵胜南 《报刊之友》2014,(3):121-122
网络舆论正处于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状态,看似平静的网络环境下却隐藏着一股的“暗流”---“网络水军”,这股暗流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网络舆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网络水军”为研究线索,把网络水军的炒作分为人物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网络刷票三种表现形式。分析网络水军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水军"通过"注水"、"发帖"等方式抢占舆论制高点,以此获取商业报酬,甚至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职业。"网络水军"受商业资本的操纵,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目的是影响网络舆论环境。反思"网络水军"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加强对网络不良行为的监管,抵制恶性竞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公众意见的自由市场。  相似文献   

5.
【目的】公共议题兼具群众性与普遍性,往往引起大众热议。文章主要研究普通网民参与公共议题的动机及主要意义,以及网络水军对公共议题舆论导向的影响,并提出对网络水军治理的合理化建议。【方法】文章从公共议题的形成、网民因素影响,以及网络水军的侵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网民方面主要研究网民参与公共议题的心理,网民的行为特征分析,以及影响网民行为;在公共议题形成方面,主要研究公共议题的形成及具体意义;在网络水军方面,主要研究网络水军的形成和对公共议题的影响研究等。【结果】总结了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水军对公共议题影响的具体措施。【结论】网络水军的治理方案亟须建立在充分剖析其危害和行为逻辑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还网民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6.
李云雅 《青年记者》2012,(17):14-15
“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的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他们有专职和兼职之分.① “网络水军”参与的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环境,极大降低了公众对互联网的信赖.网络水军的出现并快速发展壮大缘于各种复杂因素,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是导致网络水军泛滥的重要原因.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编辑的权威被解构,把关权被分化乃至弱化,而这就为网络水军生产和传播信息提供了较为畅通的渠道和非常宽松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水军"谋求的是公共的注意力和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网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并非基于理性选择,也无法直接辨别新闻事实的真伪。一些主流网站的编辑不顾舆论导向,片面追求名人效应,给"人咬狗"式的新闻开绿灯,为"网络水军"推波助澜。网络编辑严格过滤"网络水军"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水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网络水军”的涵义出发,阐述了“网络水军”存在的危害:扰乱市场秩序、造成网络信息泛滥、引发网络信任危机等。对于“网络水军”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行业及普通网民的共同努力,以此维护网络社会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9.
“网络水军”的形成机制与传播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网络水军"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之中,这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本文旨在从"网络水军"的界定、形成机制、传播效力和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水军"进行研究。"网络水军"是互联网、新媒体的"畸形儿",它实质上是网络公关营销的一个工具,它带来了一些难以预料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个网络人物顷刻间蹿红,一个个品牌迅速通过网络崛起,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和病毒式营销传播的神奇效果,感受到病毒式营销传播的工具——网络"水军"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船震门等网络恶性事件与恶俗传播使得舆论一边倒,对网络水军口诛笔伐,并誓欲斩草除根。本文认为,网络"水军"的作用巨大,但有两面性,我们应当遏制其负面作用,发扬其正面作用,而不是消灭网络水军本身。网络水军出现负面作用的重要原因是其"潜水"性、分散性等特征。在其整体运作机制中存在一个利益链。对其监管,就要在加强立法、建立机构、严厉打击、扭住水军运动的牛鼻子、建立行业协会、提高网民识别力警惕性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刘娓  阮晶晶 《新闻世界》2011,(5):102-103
本文通过对"网络水军"发展状况、生存土壤的分析,从媒介视角探求"网络水军"形成过程中的媒介因素、媒介反应及对传媒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传媒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水军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影响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进程中的毒瘤。微博平台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网络舆论阵地,网络水军借由平台肆意散播诽谤、抹黑、炒作等言论,造成舆论引导失范。治理微博平台上的网络水军成为迫在眉睫的网络社会问题,应该从法律法规建设、网络公关行业与微博服务提供商的行业规范与网民自律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水军分两种,一种是自发的喜爱在论坛"灌水"的人或群体,一般称其为"灌水者":另一种是出于商业或私人目的专门组织的网络群体,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商品的目的。这类为了商业利益以各种手法在网络上发贴、灌水的人群,被称作"网络水军"。本文所指的网络水军是第二种,  相似文献   

14.
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户生产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化,网络水军作为生产内容的主体之一,在互联网空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网络水军本身也是雇佣工人,按照工作量收取劳动报酬,在媒体生产链条中也是被剥削的对象。本研究试图从传播政治经济的视角来分析网络水军的运作模式、剥削机制以及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水军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阴立影 《今传媒》2012,(2):96-97
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获得极大地提高,使大众信源传播成为可能。伴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和受众话语权日益提高,似乎正在形成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网络舆论状态。看似平静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却有一股"暗流"——"网络水军"隐藏着,这股"暗流"给新媒体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水军"的形成、生存环境以及传统媒体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水军"的打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水军官方上讲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在网上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同时,他们通过灌水来获取报酬,但是有些不收取任何报酬的普通网民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水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衍生了许多相关职业,"网络水军"即是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的一种新兴职业。在"网络水军"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显现。本文试从"网络水军"的传播机制入手,探寻其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10年以来3Q大战等事件的发生,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相继报道了潜伏于网络之中,为某种目的传播信息并最终以引导舆论为目的的网络水军现象。文章试图以"网络水军"的产生为出发点,分析"网络水军"的影响以及正确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水军”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特网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其高度的双向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媒介信息传播地位,尤其是博客、论坛等的兴起,使受众真正实现了各抒己见。网络舆论似乎正处于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状态,然而看似平静的网络环境下却隐藏着一股不易觉察的"暗流"——"网络水军",这股暗流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网络舆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水军"泛滥的原理机制,阐释"网络水军"造成的危害,并对如何打击这一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衍生了许多相关职业,"网络水军"即是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的一种新兴职业。在"网络水军"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显现。本文试从"网络水军"的传播机制入手,探寻其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