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极具特色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望海楼》,通过惯有的评论框架加强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使得国家形象传播效果更加高效。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望海楼》2010年到2014年间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从评论框架角度切入,探讨《望海楼》塑造的独具特色的评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中的青少年议题,总结新闻评论的建设性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议题、青少年教育议题、青少年网络议题是新闻评论建设性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向。建设性框架主要包括评论写作框架,即“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论的目的框架,即“信息告知—舆论引导—价值协商”。国内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未来实践可立足已有建设性评论框架,创新论题论证模式,开发新议题、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朱爱敏 《新闻界》2012,(12):39-43
作者运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新浪微博维吾尔社区群体互动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该网络社区公共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描述、分析维吾尔文化现代转型问题的议题;有民族歧视含义或被解读为"民族歧视"的议题;贴了民族标签的"抹黑"性陈述;争取民族权利和利益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文本,隐含着文化建设政策注意力配置程度及指向。文章基于注意力理论视角,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代会报告为主导,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主体,以其他重要政策文本为补充,采用内容分析法和ROSTCM6软件,分析国家文化建设政策注意力的强度、议题及内容演变。研究发现:在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注意力强度更为显著的形势下,文化建设政策注意力强度具有阶段性变化,由波动发展转向稳健发展;文化建设政策注意力强度的变化受到重大事件影响;国家政策注意力指向的文化建设议题更加注重文化自信自强,充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国家政策注意力指向的文化建设内容由趋同集中向开放共享转变,文化创新力趋强。  相似文献   

5.
《新京报快评》是《新京报》适应新媒体转型推出的新媒体平台评论栏目,其评论水准得到业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本文从议题、人员、倾向性、文体结构、标题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发现《新京报快评》具有议题广泛,重点关注疫情与民生;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聚合多领域优质作者;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并重;标题鲜明,文体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各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文化传播仍然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对文化传播路径与合作模式进行完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有关"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涉及议题以及参与地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合作议题侧重经济领域,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重要传播内容;参与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孙雪雨 《视听》2022,(2):126-128
学者达尔格伦的"结构、再现、互动"三维度理论为分析微博评论区的公共性提供了框架.微博评论区的嵌套式传播在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媒体再现公共议题的权利被分化,普通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可能会倒逼新闻生产,从而设置新议题.微博评论区的技术手段既是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互动的基础设施,又是建构意见交互场域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8.
中美因为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接受习惯的不同,导致新闻评论写作形式的大相径庭。政治体制赋予评论形式某种规定性,文化传统对评论形式进行渗透,受众的接受习惯也会对评论形式予以制约和影响,中美评论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一、评论议题的来源:美国重视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环境造就了不同于以往的电影评论状况.当下的电影评论不同于以往以艺术批评为主导的评价,而是卷入市场需求、艺术把持和社会意识形态纠葛的境地中.电影评论的"时评"价值意义降低,与"史评"感召力不足不能不关注,理论性评论的"和者"渐寡的现实令人忧虑.目前的电影理论与评论大致构成了四种批评状态:质疑的批判者、建设的批评者、鉴赏的分析者、恭维的宣传者等,得失的复杂性显示了传播背景的影响.由此,在现代传播背景中的电影评论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分工:传统媒体的掌控指向,大众喜好的没有标准;学者游移的市场与艺术尺度;网络板砖的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8年网络视频议题的梳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出2018年四大网络视频议题发展趋势:网络趣缘群体愈发分层、壮大,助兴偶像经济的发展;"土味"文化开始自我更新,找到更具价值的表达途径;性别议题愈发成为诸多网络视频的核心议题,女性的自我赋权、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惯式的性别理念进一步得到探讨;媒介啮合与裂变式传播依然是网络视频议题发酵的主要途径,融媒体跨屏交互、网友对不同信息的重组加工使网络视频的意义不断繁殖、转化、扩散。  相似文献   

11.
“望海楼”栏目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以评论中外关系为主的品牌时事栏目,其国际新闻评论具有独具特色的魅力。本文借助梵·迪克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和内容剖析,探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2.
魏琪 《东南传播》2021,(5):135-139
本文意图基于符号学相关理论,解构阿玛尼底妆所建构的"权力神话".首先,本文基于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揭示阿玛尼"权力神话"的建构路径;其次,本文基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分析阿玛尼"权力神话"的目标指向;最后,本文通过对相关广告微博的评论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考察消费者对阿玛尼"权力神话"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两大文体中,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隐性表达态度,而新闻评论不仅直接传播意见和观点,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有效构建青年类报纸新闻评论的议题,能更好地实现以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的评论专版,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形式的兴起与繁荣,并引领中国报纸评论从"杂文"转向"时评"。本文以2012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青年话题"所有新闻评论文章为样本,共77版,508篇。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中的评论也逐渐被学界所关注。民生新闻评论以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事件为背景,针对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集中反应的问题阐述观点,说明立场。根据民生新闻评论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民生新闻的评论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指向性。本文试以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当下多元化的指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于民生新闻这一特殊的新闻传播范式来说,评论的指向应更趋于规范化,即民生新闻评论应控制批评谴责类指向的数量、增加建议研究类指向的份量、拓展争鸣商榷类指向的空间、重视阐释说明类指向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国际舆论领域的知识合作现状以及研究热点,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国际舆论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SATI软件构建共词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知识图谱,对国内国际舆论研究领域作者和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对外传播以及对外宣传;西方媒体对于"一带一路"以及南海的国际传播;新时期舆论环境下的公共外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外交在国际话语权建构等方面的议题上.作者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在对国际舆论议题进行研究时,作者的合著网络尚未建立,独立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7.
作为报纸的旗帜与灵魂,评论历来是党报新闻工作的重点,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党报评论如何传播权威声音,是党报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16年《人民日报》评论版进行内容分析,从"选题类型"、"选题倾向性"、"作者来源"等几方面分析其传播权威声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两位作者围绕“数字视听文化”这一议题展开深度对谈,观照数字时代视听传播的结构性转型。对谈着眼于数字视听文化转型背后的媒介逻辑与文化逻辑变革,据此出发围绕“数字化”的意涵,数字视听文化的内涵特征、实践应用和理论建构等议题形成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两位作者也进一步探讨了数字视听文化的发展进路,以期对未来趋于系统性的数字视听文化研究形成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经常要发议论、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容易出现"端架子"的现象,使文章变得呆板、枯燥,失去可读性。为了能吸引读者阅读,作者应该多运用群众语言,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要形象说理,让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活泼;要以情动人,让新闻评论有温度,便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主流网络媒体新闻评论如何引领舆论,如何将宣传属性和网络属性有机交融,如何进行议题设置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值得思索和探究。"宛新平"是中国安徽在线网站设立的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在栏目定位、话题设置、传播成效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