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位昵称“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公然炫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引发了众多网友对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其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红十字会慈善捐款锐减、信誉遭受质疑.有报道称郭美美事件加剧北京市“血荒”,无偿献血人数剧减.此外,国内其他慈善机构亦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12月初,全国15家主流媒体联合评选十大网络事件.从评选出来的十大网络事件中,不少事件的发展都离不开网友的关注和推动.正是在网络言论开放的平台上,正是在网友坚持不懈的质疑下,最终,遭遇"钓鱼执法"的孙中界得到道歉,张晖获得胜诉;正是在网友群策群力的人肉搜索下,周久耕的名烟名表无所遁形,最终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3.
许鑫 《东南传播》2011,(12):40-42
近年来网络事件日益频发,但只有少数事件能脱颖而出,成为网民持续关注的对象,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的内在因素,并分析了议题性质对网络事件的公众讨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朋  谢博 《当代传播》2015,(1):55-56,88
2011年因"红会炫富事件"走红网络的郭美美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2014年7月郭美美又因开设赌场被警方刑拘,在媒体对其所进行的"揭谜""起底"式报道中,不乏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形态将打破媒介边界,通过信息多维度的传播,实现媒体融合。专业类期刊面对细分受众,全媒体传播的优势有哪些?路径是什么?一、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在全媒体时代会以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发生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是最好的例证。2011年6月,一个注册名为"郭美美Baby"的微博用户,经常在个人微博页面发布她拥有的奢侈品、跑车以及高调奢华的生日聚会。这本是个人行为,只因该用户的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一名慈善机构的总经理如此高调炫富,这足以吸引众多博友的注意。"郭美美Baby"的炫富微博被众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继而吸引了大"V"知名博主的注意,他们在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地  相似文献   

6.
董媛媛 《新闻界》2012,(5):38-41
本文通过比较网络文化环境与传统媒体文化环境的差异,结合"郭美美事件",分别解析网络危机传播的"文化折扣"的媒介因素和主体因素,并提出如何减少网络危机传播"文化折扣"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郑诚 《新闻窗》2012,(1):68-69
2011年以来,以备受追捧的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上掀动一波又一波热点舆情,深刻改变了社会舆情的整体格局。从去年初的“微博打拐”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动车追尾事故追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调查、小悦悦引发反思拒绝冷漠.网络舆情正以其不可小觑的力量,牵动亿万受众的神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2009年看作微博元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正是当前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从唐骏学历门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再到最近的郭美美事件,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关注人次超亿,搜索超800万次,超越以往任何娱乐事件。本文中,笔者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从舆论监督角度出发,分析基于微博平台上的舆论监督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红十字是一个神圣的国际组织,在近代中国已有100年的历史。但2011年6月份,一个"开马车、挎马包"的炫富女郭美美,通过"摆乌龙"式的"无心之祸"让中国红十会遭遇一场飞来横祸。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解释,没有及时撇清红十字会商业合作机构与"郭美美"的模糊关系,加之公众情绪化的"有罪推定",媒体不问青红皂白地跟风起哄,一些非理性声音充斥网络和报端,到后来,事件甚至陷入越抹越黑的怪圈中。"郭美美事件"使红十字这个最著名的公益人道组织为之蒙  相似文献   

11.
2011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届央视网络春晚.晚会的表演者基本上是这一年来网络中最具人气的"网络红人",而晚会内容则是热门的网络歌曲或最受网友欢迎的节目.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在节目直播过程中,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央视将网友观看节目的景象直接呈现在大屏幕上,并同时通过微博把网友对于节目的感受和意见播放出来.笔者认为,央视推出的首届网络春晚在中国春节晚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小百合BBS反对"汉口路工程"的网络事件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调查问卷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网络论坛中网友的符号表达,发现网友在论坛类社区通过集体力量制造热点话题、进行社会参与的规律。本文认为网友通过多媒体灵活运作象征符号唤起了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广泛认同;网友无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各种表述技巧,企图唤起更多人的集体认同感,并赋予群体以多层次的意义和合法性,以便共享命运和行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下,网民的表述中常呈现出更多的"讨好国家"、"借用主流价值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心通桥”网络行政,是使用网络这一载体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郑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中原网打造的全媒体网络行政平台。形象地讲,也是一个拥有4000名“网络公务员”的“网络政府”,每天在正常工作时间,通过网络接收并处置来自网友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民生诉求。自2011年10月27日至2013年6月17日,“心通桥”上线以来共接到网友各类建议和投诉52323条。其中,被相关职能部门回应和受理的有449131条,回复受理率达93.9%,已办结数量为42036条,办结率为80.34%。  相似文献   

14.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正当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群众、呼吁抗震救灾之时,“郭美美被抓”的新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投向了充斥着悲恸情绪的舆论场.借此时机,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再度出面澄清,以示清白.在过去的三年里,每每出现重大灾害,人们自然想到红会,而提及红会,就免不了带上“郭美美”.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反复搅动的舆论场,直接侵蚀了红会的公信力.在网络舆情领域,由于网络的关联聚合作用愈发明显,涉及同一主体的舆情反复现象已经成了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周克华被击毙多天,网络上却不断出现其"复活"的谣传,还有网友质疑周克华的死是自杀而非被击毙,并进行了详细分析,也有网友声称被击毙的不是周克华而是一便衣警察,并展示所谓的"证据"……除了这些,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由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引发了网民的质疑,天涯社区、百度等贴吧一时贴子满天飞,"挺虎派"和"打虎派"展开激战,双方甚至开始彼此的人身攻击和谩骂,网友、专家、官员纷纷也都纷纷加入其中。华南虎是否存在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网络上的闹剧。许多狂热网民认为周正龙造假,并对其进行辱  相似文献   

18.
张碧红 《今传媒》2012,(6):30-32
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为民众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出发,结合"郭美美事件",在论述网络自由表达催生社会正义的同时,并阐述了非理性的网络言论会扭曲正义的表达、新媒体的发展面临挑战以及需要规范。  相似文献   

19.
晏伟 《新闻传播》2012,(6):246+248
"卢美美"事件发轫于网络,源于网友的无心搜索之举,由于刻板成见下的舆论趋同、匿名状态下的群体模仿以及"把关人"的缺位,引发了网络传播的链式反应,演变成为网络暴力。在网络时代的复杂背景下,要妥善处理此类网络危机事件,必须做好合理适当的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20.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把红十字会推到了慈善丑闻的风口浪尖;2013年4月芦山地震,红会再一次失掉了公众的信任。面对公众质疑,如何利用危机重塑公信力,是红会当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而在众多解决途径中,网络舆情利用其在公共领域中的监督作用,为红会提供了一条合理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