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易佳 《考试周刊》2014,(15):169-169
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与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并深刻体验到德育对于他们以后就业的重要意义,成为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近年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尝试了"情境活动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德育,采用主情型德育模式教学,将学生的品德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教师打破以往"传递—接受"的德育教学模式,以"向导"的角色,指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演出等"体验学习"方式,学会在德育过程中自我建构与探索,最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德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造就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感悟体验,实践创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对改进技工学校的德育教学,提高德育的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职德育新课标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学"为核心理念,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广大教师积极倡导。中职德育课将摒弃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学习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引发情感共鸣的情景设计、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以往中职德育方式的超越,同时也符合德育的本质要求以及中职学生“做学合一”的学习特点。在中职德育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可以从课堂体验德育活动的设计、课外体验活动的组织以及学校道德体验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人,体验教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课堂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融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都有所增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A1):8-9
通过教学实例来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从创设情境、体验活动、感悟分享、总结提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德育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情境德育作为德育方式,属于情感德育范式的组成部分。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中,创设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情景,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培育情感品质,奠基"意义建构"价值基础,进而调整和改善自身思想品德结构。因而,高校情境德育的价值理念重在以境育情,以情动人,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多途径真实感受、多形式活动体验、多层次的情感认知,进而提升情感品质,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德育活动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院校应分年级开展德育活动课,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活动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院校应分年级开展德育活动课,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德育理论课为学生提供德育方面的知识、情感和认识基础;实训课德育在于以贴近学生和贴近学习场景的环境,实现德技互促的目标;课外德育是一种学校德育和自我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外德育,大学生能够将从外界所获得的德育符号转化为自身品德有意义的一部分,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理论课德育、实训课德育和课外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智能协调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如果作为德育内容的知识不能为他人所知,就无法对他人构成规约或引导,而只有在发挥知识的外部性功能时,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用.德育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作为德育内容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外部性功能.因此可以说,共享性是作为德育内容的知识的本质属性,德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德育的共享过程可以通过共享理念的传达与共享心理的培育、学校课程内的德育共享、对话学习、组织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德育资源的网络共享以及德育过程的美化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由于德育目标理想化,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我国学校德育处于低效的困境。必须通过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使德育提高效力,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材而言,它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门意识形态,负有促使中职学生道德社会化和道德个性化的基本任务。本文分析研究探讨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材,对于推进中等职校德育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首先表现为它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之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其最突出、独有的特征。学校德育的课程性特征是以学校德育理论课程的知识师授性和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行为师导性这两种课程表现形式得以体现的。优化这两种课程形式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从立志教育、敬业教育、博习教育和通达教育等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高等学校的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学生成长成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文明对我国德育的影响恰恰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带来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现代文明带来德育视野的变化;促进德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带来德育方法的革新。现代文明对德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是: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意识形态复杂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传统德育需要实现向现代德育的转变。主要有:第一,德育目标: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第二,德育过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第三,德育视野: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20.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