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出高中体育课要实施选项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往往要遇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相差甚远的现象。如果取用传统的分组教学法,采用“齐步走”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高水平的学生“吃不饱”,而低水平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最终导致高水平的学生技术水平没有提高,而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不了的矛盾。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选项教学中显得犹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高中课改后排球技术课出现“吃不了”和“吃不饱”两极分化现象,以及针对性不强而造成“浪费”的现象,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了一个“分层教学法模式”,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及数据统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层教学易于教育者实施操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个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清 《少年体育训练》2014,(12):117-118
本文根据高职学校排球教学的特点,简单描述现阶段高职排球教学中常见的损伤现象,并对导致排球运动中出现损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高职排球教学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进行讨论,旨在排球教学中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学导"教学法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学导”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子排球选项课垫球技术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导”式教学法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能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排球垫球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2022年世界排球锦标赛欧美强队表现出的高水平,让我们看到了目前中国排球的差距,源于观念认知和技战术理论落后导致的高水平排球竞技人才培养之沉疴宿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竞技排球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桎梏。因此,把握竞技排球运动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从规范运动员专位称谓和排球技战术分类开始,构建适于竞技排球发展规律的技术、战术理论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现有排球技战术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思辨,构建了新的排球技战术理论体系。研究认为:副攻的重要职责是拦网和牵扯对方拦网,而并非是没有主攻重要的副手;按照排球击球动作进行技术分类存在很大误区;比赛中用“垫球”动作完成的“接发球”和后排“防守”,是截然不同的两项技术,因此不能统称为“垫球”;“小球串联技术不好”的根源在于战术理论体系缺失了“攻防转换系统”;发球已然成为比赛中真正意义上的全队“第一次战术进攻”;“防反”和“推攻”在“四攻战术系统”中都是接对方的进攻性击球组织进攻,目的都是为了“反攻”;“保攻”的唯一目标是为了实现“再攻”。通过理论思辨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争鸣,促进...  相似文献   

6.
排球运动中的扣球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每一次精彩的扣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让人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但是在平时的排球教学中,初学者在练习扣球动作时,由于缺乏对空中球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出现“钻球”的错误动作。所谓“钻球”是指当扣球队员起跳至最高点时,球处在扣球队员的  相似文献   

7.
排球自垫球是金华市体育中考多年实施项目,过于强调应试这一目标,产生了初中三年排球课中教师只教、学生只学自垫球的应试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排球兴趣不浓、教学不符合排球技术形成规律、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甚至出现了不少中考排球满分学生不会打比赛的高分低能现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及现象阐述了排球趣味比赛教学的经验理论:异质分组,同质比拼;考前集训,区域移动;变化节奏,花样垫球。通过长期实践,笔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中考成绩。  相似文献   

8.
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管理模式和因此而产生的系列问题是长期制约高校高水平排球队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竞技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构建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排球队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概念,为我国高校排球运动和CUVA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大众体育发展,体育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趣味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于体育实践。而现代的排球正朝着“娱乐排球”“快乐排球”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荻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加强了排球教学中对体育游戏的认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对排球教学、组织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排球垫球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少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够顺利完成简单的排球垫球技术练习动作,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不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少数来自县城的学生玩过或接触过排球,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没有,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有见过排球。所以在排球垫球教学的开始阶段,排球满场滚,学生到处跑着捡球的现象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篮球、排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因手指、手腕的力量、柔韧素质较差,影响了诸如篮球中的传接球、投篮,排球中的双手传球等技术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技术瓶颈”现象,我利用磨损报废的篮、排球,做了简单的改造,制成了实心篮、排球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原料的选取   1.正常报废的篮、排球。经长时间的使用,其损坏部位大都出现在球嘴,多次修复也无法使用或球皮磨损,已影响了正常教学,但其内层的橡胶、球胆完好;   2.干燥的锯末、细沙。   二、制作   用钳子将球嘴夹出来后,…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在耐力素质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教学中如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与练习标准往往会产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现象,同时成绩差的学生会因达不到要求或跟不上同学而放弃继续努力,而成绩好的学生会较容易地达到标准而无法得到更为深层次的成功体验。为解决上  相似文献   

13.
郭强 《体育教学》2002,(5):49-50
“足排球”是由排球演变而来的,它延用了排球赛法的基本模式,并含有足球技术动作而得名。是作者在总结“三大球”篮、排、足的共性及其规则差异之后,突破思维定势,应用逆向思维法产生新的构思而设计发明的。我们设想发明一种具有三大球的特性,同时把规则中“禁手”、“禁脚”的限制“解放”出来,变为头能顶而顶得住,手能击而击得稳,脚能踢而踢得上,头、手、脚齐上阵的运动新项目。“足排球”也可视为是排球“深加工”后的“产物”。它取特制的“气排球”用球,类似旧式篮球内胆,市场没有销售,用普通排球代用。吸收了“反弹排球”…  相似文献   

14.
高校排球课"想象训练法"的教学实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明熙 《体育学刊》2002,9(5):100-101
传统的排球教学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根据排球基本技术的特点要求,采用“想象训练法”进行排球教学实验,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排球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逆向法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扣球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霖 《体育师友》2005,(3):10-11
学习扣球往往流于形式,因为除了少数身体素质好,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掌握扣球技术,大部分学生掌握不了扣球的基本要领,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劲头和兴趣低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情况,作注意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教学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得出,逆向教学法能对排球扣球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学导”教学法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在体育专业排球技术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导”式教学法符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排球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排球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证明“参与式”教学法较传统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女生体育课中“体能分组”教学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云洁  高素霞 《体育学刊》2000,(3):46-46,49
高校女生的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状态各不相同,她们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不同,“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时有出现。针对这个问题,在近年的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体能,我们采用了分组教学尝试,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排球“球感”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排球“球感”能力的途径屈东华(河南大学475001)“球感”说起来给人以抽象感,虽然摸不着,但是看得见的。尤其在排球普修课的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球感,对完成教学训练任务,掌握和提高排球基本技战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何谓“球感”,是指人体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竞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高水平排球训练、竞赛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全面提高训练效益,成为摆在教练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水平排球训练的教练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