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时期以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单位实现利税若干,除少数接着说明了其中利润若干外,多数报道的利税不分。这不仅对单位经济效益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与过去和同行业经济效益作具体比较,而且有打“马虎眼”之嫌。利税者,利润与税金之和也。只说利税多少,不分提利润若干,无法分清大利、中利、小利与微利,甚至无利、负利也可用利税若干糊过去。因为即使亏损企业也不会没有税金,特别是高税率产品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新”,这不单是指新闻的内容,新闻的标题也是如此,都应该在不同的新闻稿件或不同的新闻节目中有所体现,然而时下有些媒体的稿件(节目),读(看)后总感觉此报道与彼报道相差无几,此频道与彼频道没两样,不说千篇一律,跟风之嫌随处可见,甚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家知道,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非常之关键,常有“题好文一半”之说,确实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卖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市场经济中,各媒体的“首脑”都在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而绞尽脑汁。好的标题确实可以吸引读者,而若标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除了少数企业报是日报外,绝大多数均为周报或周期更长的报.它们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出报时间长、信息传播慢,即时效性差.这些企业报的时效性不仅无法与日报、晚报相比,甚至无法与本企业的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相比.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我们虽不像西方国家强调“付印前一分钟的新闻”,但“在一条新闻付印或播发前,要尽可能使其接近本身的发生时间”,这一点还是相同的.企业报既然是张报纸,要抓新闻,当然要讲时效性.那么企业报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日报、晚报以及其它新闻传播工具在时间上的差异,打好这个“时间差”呢?  相似文献   

4.
例会制度,是现今每个新闻单位的编辑部门都在奉行的一项制度。它在沟通信息、确定题目、组织报道、集思广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搞好搞活报道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库”或“指挥部”。新闻界一种有趣的“共生现象”,即凡是思想活跃、信息灵通、交流迅速的单位,报道肯定搞得好,搞得活;  相似文献   

5.
“穿靴戴帽”各人所好,本来不值得如此关切,还要探源;然而这里所说“穿靴戴帽”指是稿件中的“瘰疠疙瘩”,却是必须动动手术切除的。许多来稿中(主要是消息和通讯),在报道某人或某单位的工作成绩的时候,常常见到这样的语句:在上级党委(或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某某单位或领导、个人的大力帮助下;甚至有更正确、更高层的——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等等。动态和经验性的报道,则常常是“针对什么什么”,“为了什么什么”,“结合什么什么”,不一而足。这些话自然是无比正确,可同时也实在是无比无用。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有个较深的感觉——处理好报道工作中的“冷”、“热”关系,对新闻工作者至关重要。火候就在于“热中有冷”、“冷热结合”、“冷热适度”。所谓“热中有冷”,是指一项新政策实施或中心工作展开;一股新潮形成或一个大典型出现的时候,常常形成一股宣传报道热。在这种热火头上,新闻工作者的头脑应该冷静,切忌盲目地跟形势、赶浪头、凑热闹。不可听见风就是雨。像什么“万元户”、“彩电村”、“选能人”、以及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7.
有几位通讯员来信说:快讯应是“今日”或“昨日”、至迟“前日”之事,在采写时,如何处理好快讯的“由头”,尤其是对确有报道价值,而又未能及时捕捉到手的快讯,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由头”,转旧为新,取得好的社会效果。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8.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节,一位记者说成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说这些报道尽是胡说八道的假话。但是,这些不同角度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因为这些报道中提供的具体事实都是确有其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真事”成“假话”的报道呢?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9.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0.
例会制度,是现今每个新闻单位的编辑部门都在奉行的一项制度。它在沟通信息、确定题目、组织报道、集思广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搞好搞活报道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库”或“指挥部”。新闻界一种有趣的“共生现象”,即凡是思想活跃、信息灵通、交流迅速的单位,报道肯定搞得好,搞得活;反之,凡是思想不够活跃,信息不够灵通,交流比较困难的单位,报道肯定失之于散,失之于平,失之于弱。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只有搞活思想,才能搞活报道。  相似文献   

11.
辛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8-38
所谓多面式报道是指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而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  相似文献   

12.
和平时期,企业是改革建设的主战场。社会矛盾的焦点,在企业都体现着。改革改到了什么程度,企业活不活是标准。因此,希望人民日报经济报道应立足企业。新闻报道有必要研究研究,在改革中,企业厂长有多少苦衷,国营企业有多少难处,经济改革的经验和阻力到底在哪里? 人民日报的报道要带倾向性,但更应该冷静客观。宣传“四通”怎么好,光讲一面,太片面,“四通”为  相似文献   

13.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一位记者说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这些说法不一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一篇,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但“真事”缘何成假话? 主要是在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了毛病: 一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关系。从主观愿望出发,片面强调倾向性,甚至带着某种主观需要,去确定报道的主题。比如,有个记者春节回家过年,看到父老乡亲大年初一颐不  相似文献   

14.
“领导活动”是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对“领导活动”报道有“八股化”之嫌,即形式单调,笔法俗套,说教性浓,可读性差。如何做好这类报道,搞好策划,选好角度,提炼主题,至关重要。一、要写好领导活动的报道,记者在采写中应从关注民生、倾情百姓的角度入手,以体现领导活动的民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举世瞩目.报道好每年的“两会”,历来为新闻单位所重视,而今年则由于正值换届等原因,各新闻单位尤其是首都各新闻单位都全力以赴。会议期间,各新闻单位的报道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向国内国外充分报道了这次“两会”。我们坚持了两条:反映会议的主旋律,报道好会上的重要活动和各项议程,既照顾周全,又有深度;认真为报台服务;搞好对外报道,把我们的声音传向世界. 扬一己之长,发挥通讯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不少人士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工业报道难搞!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难在“两难”: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处在脱胎换骨式的“转换期”,新旧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思想观念之间或缓或急、或浅或深、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碰撞、摩擦甚至冲突,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难题;另一方面是不少新闻编采人员不适应企业的这种“转换期”,面对企业错踪复杂的态势,有些人深感“力不从心”,即使是专门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也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或者是“抓不住缰绳”的为难之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打开工业报道的突破口,已成为新闻界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宜昌日报》比较早地策划并实施的“本报记者驻厂日记”(以下简称“记者驻厂”)系列报道,则在工业报道方面摸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调集兵力打“集团战”“记者驻厂”系列报道策划实施于1991年7月.在此之前,宜昌日报也抓过颇有深度的单篇报道,但就总体而言,过去的工业报道基本上是以记者“单枪匹马”式的“游击战”为主.这种“小打小闹”的报道方式缺乏事前的总体策划,采写稿件往往很难“打到点子上”.还由于在报道力量上“单兵作战”,难于集思广益,无法形成“合力”,在报  相似文献   

17.
赵欣林 《新闻窗》2005,(2):28-29
记得曾经有读者对新闻媒体报道中批评人和单位用“某”字代替,提出过批评。而今,这一现象在新闻媒体报道上并没有改观,应该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新闻与广告必须严格分开,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被报道单位做广告。凡属新闻报道,新闻单位不得向被报道者收取任何费用,凡收取费用而刊播的,应标明为‘广告’。”这一规定,为处理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但是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企业在新闻单位做了广告,同时这家企业又创造了先进经验或涌现的突出的好人好事,这些经验或事迹不少内容与广告内容有密切关系或一致,新闻事实与广告事实发生“重合”现象(以下简称“重合”现象)。能不能和怎样宣传上述新闻,让广告与新闻二者宣传内容“重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8月13日,中共射阳县委发文,对会议新闻报道作出明确规定:除县四套班子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行的重要活动在射阳日报上刊登外,其它一般性会议和活动,原则上不报道,确需报道的,由报社自主决定,用标题新闻或一句话新闻形式安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向新闻单位提出报道要求。 这个“自主权”给得好。好就好在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利于减少一般性会议新闻,提高县市党报质量,把报纸办出特色。 时下有些县市报成为领导机关的一个办公室,一些领导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会或下去“检查”工作、“蹲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