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学、文化思潮特别是自传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个体解放、自我表现的欲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自传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尤其在1930年代前后达到高潮。此期自传的面貌和品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代表着中国自传的渐趋成熟,也体现了现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鲜明特征与时代的变迁。现代自传的这一勃兴,构成了中国自传史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学校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在现阶段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以人为本、选择设计、转化生成为具体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充满良知的文学家、现代意识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大纛,认知鲁迅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命题.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误区的存在却是一个峻急而又沉重的话题,尽管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但一直没有得出完满答案.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被郭沫若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5.
玄颖 《文教资料》2008,(9):64-66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元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姚为俊 《考试周刊》2011,(30):37-3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汉字、吉祥符号、传统色彩角度出发,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李妍 《江西教育》2010,(12):20-20
最近,在各种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减少,难道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关于鲁迅作品的去与留,众说纷纭。毋庸置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解剖相当深刻,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对黑暗势力进行亳不妥协的斗争,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作品中那沉重而深刻的思想,包括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剖析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风"音乐与台湾现代派诗歌不仅血脉相连,而且殊途同归。历史的隔阂造就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特有的文化乡愁,并逐渐衍化为台湾的文化传统,"中国风"音乐便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面对"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民族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风"音乐和台湾现代派诗歌最终选择回归传统,并试图用古典情怀来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及艺术风格使得中国的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足以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现代陶艺设计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器物艺术风格并受到其深远影响,中国现代陶艺一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魅力与日俱增。在深厚的民族土壤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中的地位时至今日也是唯一的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留学日本,归来后曾消沉了几年。他正式的崛起是在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可以说他是崛起于启蒙之中,又经历了启蒙退潮之后的时代。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与那个时代的思想主题一启蒙相一致的地方。如,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引入介绍西学和激烈的批判传统文化等等。就这些思想而言,他与同时代的人像胡适、陈独秀等人没有什么不同。但鲁迅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虽处在一个启蒙及启蒙退潮后的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14.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耀辉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04-106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16.
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系中是最为完备的部分。王瑶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坚持使用"史"的观点来研究鲁迅。本文以王瑶研究鲁迅的论文为出发点,概括了王瑶研究鲁迅的两个方面:鲁迅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和学者鲁迅,并结合王瑶自身的人生经历充分挖掘了王瑶研究鲁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经常围绕的主题之一,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代表了人们对幸福完满生活的向往。文章对传统工艺美术吉祥文化的基本主题、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如何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无限接近却又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的话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关于国民性改造、中西方文化碰撞等话题的论争几乎从未停息。文章从个体、群体、文化与时代关系等角度,揭示走近鲁迅其人其文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如何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确证自身乃至民族身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