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张静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6):97-100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文道关系,是历来语文教研争论的问题之一。过去曾有“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文道并重”、“文以载道”等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文道的正确关系,体现文与道正确关系的提法应该是:文以明道。我们说“文以明道”是从主观认识出发,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完全体现在“文”上,而“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不是继承和补充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对文章本质认识的根本对立,是古代文论中“文”与“道”关系论争的延续和具体化,“义法”说的实质是文章工具论,“神气”说则是文章审美论。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9.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求文体的解放,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因为文言文不利于表现现代生活、思想和科学知识。所以反对文言文是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倡白话文有助于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情感。 2.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即反对文学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反对把文学作为代圣贤立言的工具;反对桐城派、文选派的散文和江西派的诗;反对投合小市民趣味的文学。总之,文学革命就是要反对文学表现封建思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的终极本原、文学作品的本原和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进行了阐述。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把文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文本原于道,圣人借文显现道。作为道之文的“经”是文存在的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原道》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原道》一文,解说者意见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勰本人没有把问题说得十分明白,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我想根据《原道》本文,指明其论述含糊的地方,并由此谈及刘勰的文学观问题。这,或许对理解《原道》,有点益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论为文之用心,而要说明“文原于道”。《原道》主旨即在这里。《原道》之“遭”是什么?刘氏自己所作的答案是混乱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文”是形式,是手段,“道”则是内容,是本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所谓“道”的具体内容在今天来看是极其丰富的.诸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即做到:因文解道,因道语文,文道统一.如何把解文和传道统一起来呢?我以为主要应着眼于认识的自觉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实施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6.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刘勰的说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由“枢纽”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三大块构成。该书以《原道》篇所揭示的文原于道、道以文显和质与文这对范畴为逻辑起点和基石,以“枢纽”所总结的质文相称→情采相符、衔华佩实→执正驭奇、风情气骨与奇文壮采相统一为文学的发展规律,建构起整座理论体系,贯穿于全书的文体论和创作论,不愧为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理论巨著。故该书存在“体系和方法之间”等矛盾之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19.
《二程遗书》是哲学名著,但若从文学角度解读,则既能发现新的文学趣味,还可打开新的思想史研究空间。《二程遗书》的文学趣味集中体现为"道喻",即用譬喻方式说解形而上学问题。先秦诸子典籍尤其《论》、《孟》、《老》、《庄》,是二程"道喻"的主要渊源。二程某些"道喻"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著述的日常化趣味,表现为:故事的真实性,情境的代入感,生活的归纳法。此类日常化"道喻",在理学语录中颇为常见,揭示了宋代哲学方法论的重大新变:为日常生活确立形而上学价值。这就是二程"道喻"所承载的思想史意义。而这种哲学方法论新变,亦体现在苏轼诗文中,表现为"理趣"。"理趣"与"道喻"的呼应,印证了文学与哲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不是一部文学史巨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思想。它包括以“文原于道”为核心的文学起源论;以“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等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论;以从史学到文学、从“博观”到“见异”和“唯务折衷”等构成的文学史方法论;以“六义”作为文学史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一系列系统而独到的观点对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学科建设仍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