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吉思汗时期,蒙军鉴于金朝关河防线难以突破,初步形成了"假道于宋以灭金"的"斡腹"战略。成吉思汗逝世后至拖雷假道灭金前,此战略一度被搁置不行,其时蒙军以"捣背"战略对金朝关河防线发动多次正面强攻,但多以失败告终。面对日益胶着僵化的蒙金战局,窝阔台汗被迫调整对金战略主攻方向或进军路线,重新实施假道宋境迂回攻金的"斡腹"战略,从而成功假道南宋、迅速灭亡金朝。  相似文献   

2.
李德瑜 《高中生》2009,(22):8-9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1.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突厥对唐,契丹、女真、党项对宋,蒙古对宋、明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蒙哥汗灭宋战略计划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斡腹之谋”为蒙古前四汗时期灭宋总体战略,蒙哥汗1256年已决定彻底实施“斡腹之谋”而形成全盘灭宋战略计划。但其战略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较大变化,且一再受阻。因蒙哥汗驾崩四川、忽必烈自前线临阵退兵北归争夺汗位,蒙哥汗灭宋战略计划1259年以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十三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依靠强大的军队,形成了蒙古政权。公元一二二七年灭掉了西夏。在蒙古向西夏和金与南宋用兵作战的时候,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由其儿子窝阔台继为大汗。公元一二六○年忽必烈自立为大汗,一二七一年定国号为元,一二七九年灭南宋。元朝的统一为中原地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客观上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尤其元比较重视农牧业等经济的发展。固原地区在元时期,隆德县地入静宁州,化平(今泾源)入华亭县,原镇戎州东山、三川县并入镇原州,另与旧镇戎州之开远堡(今开城乡),置开成府(路)。因为宋、金时代  相似文献   

5.
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在辽金时旧城的东北面建造大规模的新城和宫殿,号称大都。在忽必烈汗迁都大都的同时,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为五个大“兀鲁思”(Ulus汗国,领地),元朝皇帝仅只在名义上是这一联合体的最高统治者,其他四大“兀鲁思”(金账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已经各自执行了独立的政策,蒙古大汗实际上也无力过问他们。在十三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蒙古帝国宗主君的元朝皇帝,其权力只及于直辖地(蒙古、汉地)以及别失八里、畏兀儿之地。十三世纪初叶中国的封建分立局面:北方的金朝,南方的宋朝,西北方面的西夏以及西辽,西南方面的大理以及吐蕃等地区,却因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借用军事上的强力造成了一个新的综合的统一王  相似文献   

6.
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一课里,在叙述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及后来的情况时,正式本重新归纳内容分了段落。这是为什么? 答:正式本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三段,即:一段讲铁木真统一蒙古和蒙古汗国的建立及其作用;一段讲蒙古汗国的对外扩张;一段专讲蒙古灭金和对南宋的战争。这样分段,不仅脉络清晰,而且把不同性质的内容分开来讲,更容易讲清楚,学生也易于接受。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这对蒙古族的发展是个巨大的贡献,值得肯定。蒙古汗国的对外扩张,给亚洲、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这无论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在蒙古族历史上,都是应当否定的。至于蒙古灭金和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这是我国内部各民族的争端,同蒙古的对外扩张,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应当分开来讲。  相似文献   

7.
蒙古南侵,金朝迁都汴京,再过蔡州。虽然形衰势危,金君臣仍沉湎于享乐,不修政理,致使军无斗志,财政拮据。金宣宗又不知联宋抗蒙,反频频侵宋,铸成大错。金哀宗欲与宋修好,宋朝却贪图小利,与蒙联合灭金。金亡后仅40余年,南宋亦告覆灭。  相似文献   

8.
西夏是个以党项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曾与宋、辽、金鼎立。历时189年,后被蒙古所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西夏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但由于资料比较分散,学者查阅很不方便,更无法集中提供于世界学界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影响了西夏学的研究进展,本文探讨了建立西夏学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蒙元汗廷金帐(失剌斡耳朵)是汗廷的权力中心所在地,是汗廷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拆卸和移动的失刺斡耳朵充分反映了游牧文明的游动迁徙特征.失剌斡耳朵设在上都,在失剌斡耳朵举行的元朝传统的政治、经济、宗教、娱乐等活动,充分说明元朝是大蒙古国的延续,上都是曲雕阿阑和哈喇和林在漠南的延续.13 ~ 14世纪除了元朝其他几个汗国也拥有金帐,说明金帐象征着蒙古大小可汗们的政治权利.元廷北迁后,汗廷金帐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帐的组成部分并传承至今.17世纪蒙古文文献中有关失剌斡耳朵的记载说明失刺斡耳朵在北元汗廷和蒙古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对蒙元汗廷金帐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元上都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天会议和是西夏与金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开启了西夏与金长达八十六年的和平局面,这与同时期金和南宋的连年血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宋、金、西夏鼎足而峙的时代,西夏与金能够如此长久地维持和平,着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的原因颇值得思考探究.本文分别从西夏与金各自的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考察西夏与金和平局面得以长久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金元易代及女真、蒙古相继入主中原的特殊历史时期,北方士人一改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消极思想,到达漠北西域觐见蒙古可汗,甚至奉职汗庭。其境遇与心态各异,创作记述了蒙古高原、西域中亚奇特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富有深厚的情感、通达的民族观念,将蒙古王朝纳入华夏帝王谱系予以认同。可以说,当时士人的北上及西行,具有重要现实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乌要答赞谟是不入《金史》列传并且很少见载于《金史》的一个金代前期的重要人物,他是金朝出使辽及北宋的最重要使节。他在出命名中折冲樽俎,为金灭辽和北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的结局却很不幸,这也是金朝残酪的宫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期,面对国内的“三冗”问题与辽、西夏的威胁,北宋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之中,经济改革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以扶植小农经济等为目标,在扶植个体小农、维持市场秩序、财政改革等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青苗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经济改革思想及措施,对宋代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紫金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紫金山歌"留有楚音的遗韵;"紫金山歌"载有山民的心韵;"紫金山歌"创有独特的腔韵。挖掘与整理"紫金山歌",保护与培养"紫金山歌"的传承人已是迫在眉睫。要使"紫金山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得以传承和发展,应该依托政府与相关专业研究单位,依托教育与本土的大、中、小学校,依托社会传媒与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