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既继承了<喜福会>中对异质文化冲突、母女关系、族裔属性等主题的探讨,又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话语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作品中,谭恩美搭建起三维叙事空间结构,将华裔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冲突放在小说的开端;将一位饱经夫权压迫、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的华裔母亲放在小说叙事的"前景"地位,赋予她"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讲述人生的经历;同时又将中日战争置于小说叙事的"背景"之中.第一个维度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作品的深度;第二个维度凸显华裔女性的形象和声音,体现出作品的力度;第三个维度以历史事件丰富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赋予作品以历史的厚度,并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一种"移情"的效果.从形式技巧入手对谭恩美作品加以分析,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2.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叙事原则,不仅颠覆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而且也解构和颠覆了小说的叙事策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策略的解体。虽然传统的叙事策略衰竭了,取而代之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错乱零散化、非线性化、荒诞化、重复性和悖论性。  相似文献   

4.
《女勇士》将母亲的“讲古”与叙述者的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对话性叙事结构表现一个华裔少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述者主体身份的建构是在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抗拒的抉择中和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启了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美国华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又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女勇士》是汤亭亭的代表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奖。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分为五个部分,讲述了"我"成长的经历以及发生在"我"周围的人身上的故事。《女勇士》是一本书写华裔女性生活的作品,她们的双重意识主要体现在性别与种族两个方面,作品中对性别与种族的解构几乎随处可见。本文将从解构的角度分析《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双重意识,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学开辟了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研究的新天地,而罗兰.巴特又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模式颇有成效,用它来分析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问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格非是先锋小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突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短篇小说《青黄》中,格非娴熟驾驭内聚焦叙事方式,为小说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并利用读对聚焦人物眼光的高度认同,形成全跌宕起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对情节的“解构”、“错时”、“阐释空缺”等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也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9.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冯沅君小说的爱情叙事潜藏着两种解构的力量,一种是举着“爱”的旗帜在解构“爱”的神话,一种是在“爱”的各种关系中突显女性主体的功能,并由此解构男性在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两种解构之力使她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铁凝小说《哦,香雪》存在两种叙事进程,即显性和隐性。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铁凝通过对物象、片段铺设、插叙、环境等隐性叙事方面的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使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单文华 《中国教师》2009,(Z2):118-12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表达了文化融合的思想,还透露出对男性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颠覆。在艺术形式上,小说也显示了背离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叙事特色。本文试依据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如何运用独特的"讲故事"的模式来表现意识形态,剖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师范生对文学叙事作品的分析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些方法能转移到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文本中,从而迁移成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海上花列传》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时期的作品结束了古典的传统而另辟蹊径,在题材内容、人物设置、艺术技巧及发行渠道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转型期的特点。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入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三方面探寻这一作品的现代化特质,揭示小说断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缺乏第一人称叙事,尤以主角叙事更为稀少。清末翻译小说兴起,第一人称作品被逐渐译入国内。面对陌生的叙事方法,近代译者在观照文学传统与探索新鲜模式之间进行了反复尝试。翻译家陈景韩成功地译入了我国第一部第一人称主角叙事小说《新蝶梦》。中译对底本存在诸多修改,而这些变异却不完全指向故事情节,而是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考辨此翻译变化,可了解近代译者对第一人称主角叙事的理解认知,把握该类型叙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的初期样态,同时亦可窥探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介绍和分析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在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中的体构建特征,通过对该小说中叙述声音及其变化的分析,意在阐明作借助不同叙事方式来表达作品主题的写作意图,并试图解释作家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成名作《最蓝的眼睛》里充分利用了叙事技巧和叙事策略的巨大艺术张力。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独特叙事——大胆的解构策略和变化的叙事视角,使叙事能够取得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小说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是美国作家威廉·加斯的代表性小说作品。作家运用元小说的叙事技巧.打破传统小说的叙述框架,语言形式极具变化:复制与粘贴、话语膨胀、断片连接等,使小说文本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同时也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