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典型事物比较、归纳、抽象等科学分析方法,将"图书馆"从其他相近的社会事物中剥离出来,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图书馆"本质属性,阐述"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社会记忆存储与提取",初步提出"图书馆"的本质是"社会记忆存取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是当今学界的热点话题。创伤博物馆因为记录、展示的都是灾难性的创伤记忆,是记录人类"负文明"进程的载体,而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博物馆界最令人瞩目的新兴博物馆类型之一。博物馆如何能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再现创伤记忆,叙述不愿被触碰的伤痛,本文即对创伤博物馆的独特表征美学展开探讨。通过对创伤记忆的基本分析,提出其展示策略中的基本元素——为观众营造历史的"真实在场感"。接着,从记忆叙事的真实性和观众体验的真实感两个层面对"真实在场感"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对其内涵的把握,继而提出当前国内、外创伤类博物馆为观众营造"真实在场感"所使用的五种展陈策略,并重点对这五种方式的优劣势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7):55-63
在传播学视野下展开的集体记忆研究,早期采用"叙事-话语"的建构主义分析路径,后来又出现了"媒介-技术"的技术分析路径。两种路径存在将集体记忆这一社会事实片面化的状况,未能解释集体记忆与社会层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实际联系和这种联系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在"实践转向"下出现了一条"记忆实践"的研究取径,集体记忆的实践分析在最低限度上就是对人的各种记忆活动作一主客统一的分析。传播学视域下的记忆实践研究可以媒介实践为中心出发点,将互为表里的媒介实践、媒介化和媒介学作为理论基础,为集体记忆研究提供由行动者、制度、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维度展开的可能路径。这一基于"关系"的研究路径,或可达成对集体记忆各主客观要素的弥合性理解,并在不同的学科层面上进行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4.
我国书店在过去的20年里几经坎坷,完成了从图书经营店到书店综合体的过渡,在后疫情、后数字时代,书店的持续发展需认清"空间转向"是趋势,"地方营造"是重心,"文化创意"是策略,"以人为本"是核心.本文在思想革新层面有机结合西方城市"空间社会生产""全球地方感"等理论,对多家书店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在对实体书店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营造、地方感重构、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对城市实体书店进行创意思维的赋予,以期为实体书店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葆华  陈振华 《新闻界》2013,(14):55-61
本文通过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首次在经验层面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有关"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深刻程度与记忆普遍程度总体正相关,并受到事件重要性和自身卷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记忆的"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时间覆盖不同年份,但具有明显的"最近效应";大学生群体记忆深刻的"新媒体事件"主要以"道德隐私"和"公权滥用"两种类型为主。本文还对"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建构性与群体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怡宁  李欣然  董若 《视听》2022,(5):118-122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媒体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流行"梗"的创造与传播中.对于"梗"文化及其传播过程,可以尝试性运用迷因理论来解释.以B站(bilibili)为例进行研究发现,B站视频形态的"梗"文化通常具有强势迷因的属性,便于记忆,而个体仪式感与趣缘共同体助推迷因繁衍,促进"梗"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与扩散.互...  相似文献   

7.
姚燕婷 《东南传播》2021,(12):80-82
既有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注重探究媒介如何形塑集体记忆,但较少关注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记忆实践,本文通过对"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考察,讨论了其作为记忆建构者和记忆内容承载者的双重角色对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记忆建构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主要通过各类时间符号的"复刻"以及多维阐释壁画内涵的叙事路径来书写"中介化记忆".作为记忆内容承载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一系列看似个体化的互动项目,给受众提供了充满家国话语、自我意识的记忆实践,并由此成为唤起受众关于敦煌特定文化记忆的"记忆之所".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忆"项目数字化建设可概括为将能反映中国记忆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组织并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形式,以实现对其检索和利用.文章阐述了"中国记忆"项目的信息资源建设流程,分析了项目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资金、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对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看起来是制度层面的,其实还是技术层面的.最高法、最高检7月8日出台"反腐"新规,明确了10种新类型权钱交易以受贿罪论处:在职时为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进行"期权寻租"、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以交易形式向请托人"低买"或"高卖"房屋及汽车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冰川冻土》曾经刊发“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等相关内容的论文所引发的学术圈舆情为切入点,对社交网络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溯及效应,通过时间层面的沉淀记忆、空间层面的区域波及、类型层面的类型拓展进行分析,梳理了社交网络媒体时代的舆情传播具有穿透时间、联动空间、穿透圈层的传播力。同时,正是这种传播力,推动了信息从失衡趋于平衡,推进了社会治理的线下和线上互动。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记忆的构建需要广泛的参与,"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提出主要源于微观城市记忆差异性、资源分散化、市民城市归属感需提升三个动因.市民参与意愿、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机构的组织能力也为"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主要涉及活跃参与者、档案机构、技术平台、媒体等四大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串联,最终实现"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的有效运行.在整个模式运行过程中突出城市特色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建构城市记忆的视角,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传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基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路径进行重新解读.档案信息资源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分布、构成和地位如何,"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有何变化,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围绕档案资源整合的概念、背景、意义、基础、原则、内容、目标、方式及瓶颈等展开了论述。档案资源整合主要有档案实体整合与档案信息整合两种模式。档案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注重"官方记忆"整合的研究,缺乏对"民间记忆"整合的关注;与档案信息服务和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不足;档案资源整合急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渐趋多元,人们许多时候品人评事不再用道德眼神了.这是哲学困局,也是媒体困局.困局产生的原因是:媒体尚处在道德层面,而明星等某些群体已处在经营层面或其他非道德层面了,媒体实际上已陷入了"层面潜移"的被动.这就是新闻层面的潜移暗度.新闻作品常常因此而无力、无奈,其情景正如社会上的一些骗局,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上位层面对下位层面的套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坚持民生立台宗旨,深化、强化民生视野,稳步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在具体操作层面,该频道知名栏目《成都全接触》拓展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将时政新闻、中心工作等与民生报道有机结合;新整合的民生栏目《民生一拨通》创新报道方式,增强市民的融入感,在西部地区电视媒体中首创的"观众俱乐部社区服务站"由点到面、快速铺开,进一步延伸了电视台的民生服务能力,惠及更广泛的观众和市民.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记忆的构建存在"档案空缺",需要将社区档案纳入社会记忆的构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填补"档案空缺",对于社区民众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存贮、保护和传播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为民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增强基于共同记忆的文化认同.市场经济时期,社区档案应创新性地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补充"的参与路径,共同建构社会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活动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对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思考等进行了探讨。如果说社会记忆为档案学研究注入了学术新元素,那么城市记忆工程可以说为档案界开展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建构研究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研究切入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万恩德 《档案管理》2018,(2):7-10,88
多元、民主意识的觉醒催动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由国家向社会的转型,在记忆研究领域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回归.个体的记忆会受到记忆主体的寿命、价值观、社会经历的深刻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褪色,而经过记忆的外化、加工、张扬、接受等过程融入集体记忆的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记忆的持久性.文章基于时空观对个体记忆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社会时间境记忆、自传时间境记忆和事件境记忆,并从权力共谋、社会情境、记忆价值三个层面分析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机制,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个体记忆的重构和共享.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监管"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最新动态,对于提高行政监管力度与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网络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了解我国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互联网+档案行政监管"的实施现状,借鉴市场、生态环境、金融和财政等部门"互联网+监管"的创新性举措与成功经验,从法律法规、治理模式、监管内涵、档案信息体系和数字赋能等5个层面,为推进"互联网+档案行政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