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凌濛初的戏曲批评,以《谭曲杂札》最具代表。文章就凌濛初针对"何、王之争""沈、汤之争"所作之评论,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本色说"、以"尾声"为代表的"作法论",进行了较为具体之观照。认为凌濛初于两场争论之所批所评,不仅皆持论客观、公正,而且颇具力度与深度,正当行者之所为,是其追求"元人风味"的戏曲认识观的具体反映。《谭曲杂札》之论"本色",不仅把"本色"与"当行"合而论之,而且还将通俗视为"本色"的内核,既机杼独出,又特色鲜明。而论"尾声",则着眼于"史"的角度,秉笔直书,融肯定与批评于一体,只眼别具。  相似文献   

2.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此之时,真所谓人人自诩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人才辈出,学派纷呈.湖州的臧懋循、凌濛初等人不仅跻身戏曲大家之林,并且还和茅维、蒋麟微、吴世美等人一起,形成了一个湖州戏曲家的群体.他们或作剧、或选剧、或论剧、或刻剧,以各自的心血凝成的隽品,交织成戏曲史上夺目的一页.在这个群体中,凌濛初是杰出代表之一.他亦作亦选、亦论亦刊,堪称戏曲全才.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批评的鼎盛期,曲评家从三个方面对戏曲的本质特征予以阐发:"戏者,戏也"揭示了戏曲的喜剧特质;"布局"(结构)第一的提出,标志着清初叙事意识的凸显;李渔"警拔"论是明代戏曲语言"本色"论的自然拓展。三者在整体上标志着中国近代艺术思维和审美趣味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徐复祚“本色当行”论可分为“本色”论和“当行”论。“本色”论主要探讨戏曲语言风格,主张“本色”的戏曲语言应该质朴自然、通俗含蓄,在“雅俗”之间;“当行”论主要探讨戏曲音律,强调在文辞和音律之间应当首重音律,作曲用韵须遵循《中原音韵》。  相似文献   

7.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色”与“当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术语。“本色”“只指填词”语言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描写语言三方面。“当行”“兼论作法” ,指内行之义 ,表现在戏曲语言风格的处理、戏曲辞律和谐的作法要求、戏曲整体创作艺术水平的评价三方面。两者关系从审美最高要求论 :“本色”的应该“当行” ,“当行”的也要“本色”。从“本色”、“当行”到“自然”、“有意境”的范畴改造和超越工作起于明代 ,成于近代王国维 ,使王国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立新说 ,独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本色论”是明中叶以后剧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理论核心,也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徐渭的”本色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他的“本色论”既是对宋元南戏优良传统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明初以来盛行于剧坛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不良风气的深刻批评,为后世戏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色的智慧     
明代奇人徐渭在<西厢序>中指出,生活中有本色与相色之分,本色即正身,相色即替身,戏曲作家应该"贱相色,贵本色".基于此而形成了他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追求本色,不止于戏剧界.在中学语文界,黄厚江老师也独辟蹊径,高举起本色的大旗.认为"语文就是语文",主张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使人耳目一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凌濛初戏曲创作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拍》作者凌濛初不但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戏曲家。他写过颇为出色的杂剧,作过传奇,在戏曲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建树。称他是一位中国戏曲史上有影响的戏曲家似不为过。本文欲就此作些梳理并概述之。  相似文献   

16.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 ,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 ,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 ,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 ,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 ,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 ,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词论中"本色"概念在学界颇受关注,但相关研究普遍用"词体本色"的内涵来认知词论中的"本色"及词体论中的"特色"、"正变"、"当行"等概念,致使名实不符。其实,在基本含义上,"本色"与词体间并无必然联系,与"特征"、"正变"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当行"也不尽相同;且词论中的本色,除词体本色外,依据所指对象还可分为自然本色、个性本色、词源本色等多种类型,不能视同词体本色。  相似文献   

18.
"三言二拍"是明代的一部通俗白话短篇小说集,冯梦龙和凌濛初以其独到全面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妙趣横生的社会风情画,而几乎所有的题材都笼罩着一种"天使之然"的天命意识.究其表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信天论、天兆论、天秤论和巧合论,而这种天命观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富贵在天意识、听天由命意识和祈天悯人意识.  相似文献   

19.
作品结构,即作品的复杂组织和构造。它是作家确定独特艺术构思、精心组织形象体系并构成一部完整作品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在戏剧文学的创作中,由于直接受到舞台艺术各种因素的制约,它又是最艰巨而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明人祁彪佳在总结这一经验时说:“作南传奇者,构局为难,曲、白次之。”凌濛初也说:“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②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甚至强调“‘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提出了所谓戏曲“独先结构”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徐氏提出“寓言说”的创作方法,提出了“主风情、弃风教”的戏剧功用观,主张“情尽而意无穷”的意绪论,提倡“本色当行语”的语言论。徐氏戏曲理论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