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位艺术家型的思想家。文中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题:一、普希金是俄罗斯精神的化身,俄国理想的象征。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即人民选择了普希金,普希金选择了人民。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二、普希金是俄罗斯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他相当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极为强调其文化的民族性;三、普希金是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领袖,是思想家。他的历史认识、理论思想和文化主张真知灼见地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四、普希金是位天才人物。天赋与勤奋构成了其天才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每一民族都与自己的历史永远脱离不了关系,不论善恶美丑荣辱。普希金认为自己永远属于俄罗斯,俄国的历史也是他个人的历史。普希金在不止一篇作品里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一思想的源起,大概与他祖先的荣耀颇有关系。普希金的外曾祖父非洲黑人A·Ⅱ·汉尼拔,曾是彼得大帝身边的一位得力助手,而且又是十八世纪俄国著名的数学家、建筑工程师。在普希金眼中,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彼得大帝时代是俄国历史上的华彩乐段。自己的祖先能为彼得政府开创俄国新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当然是后代引为骄傲的美谈。因此,普希金常常提及自己的家世。诗人不仅歌咏祖先,而且把这种自豪灌注进了自己的作品。普希金对家世的自豪感与他对贵族的种种看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以其对语言的天才驾驭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标本性人物。这位天才戏剧化的死亡和跌宕起伏的一生都与他歌咏了一辈子的"爱"和"自由"脱不开关系。而"爱"与"自由"这两个普希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的内涵、特征和对象的转变恰恰能够反映出普希金对生命最基本的看法。本文试图以"普希金式爱和自由"的内涵、对象、特征以及它们包含的矛盾与整合为切口,重新审视其生命观的构成转变和特质。  相似文献   

4.
受先进思想影响的普希金,是徘徊在进步和落后之间诸多俄罗斯贵族的代表。作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和本阶级面临的矛盾处境,并通过他笔下人物命运的抒写,深刻地思考着贵族阶级的处境:自我意识觉醒,渴望挣脱封建专制和宗教传统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同时又不愿放弃沙皇专制制度下贵族阶级的既得利益。文章从崇高美的角度,分析普希金作品中的人物为满足情欲、权欲的畸形行为及人生悲剧,揭示人物欲望悲剧蕴含的追求人性自由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年轻的诗人普希金(1799—1837)开始在俄国文坛升起。普希金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的发展,对俄国解放运动的推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文学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学,并且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迅速进入世界文学的前列,普希金是开山祖。他为俄罗斯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一花一世界",古往今来"花"成为无数中外诗人们所歌咏的对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花"的意象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诉求。普希金作为一位世界性的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钟情的"花"景。本文试图通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花"的意象的解读来展现诗人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与宗教的借鉴,并揭示出其精神生活中的民族性,以期获得对普希金创作思想的更多认识。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的创作,不仅以思想和形象的丰富与深刻,艺术形式的精巧,而且以体裁的多样化而令人惊叹。最初,普希金是作为抒情诗人登上文坛的。在二十年代中期,他以《鲍里斯·戈都诺夫》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础,而在二十年代末期,他便转向散文创作。 在当时,普希金的创作,无论是抒情诗,还是悲剧,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都具有奠基性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具有浓郁的东正教色彩,这在普希金的思想和诗歌中有生动而形象的体现。普希金的诗歌是“思”的产物,他思考着俄罗斯的历史和未来,试图用东正教的普世精神来弥补社会的分裂,从而获得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9.
在普希金笔下,年轻贵族奥涅金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甚至很难判断,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几乎直到小说结尾,普希金谈论他的口吻都带有讽刺。诗人既不隐讳他的缺点,也不替他辩解。奥涅金自以为超人一等,普希金在小说的题词中就表明对他这种超人感的怀疑。在第一章就讽刺他的“博学”和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坦率地揭露他的厚颜无耻,为了金钱可以假装唉声叹气,甘耐寂寞直到欺骗病人。与此同时,我们从第一章就知道,普希金限奥涅朵是朋友,他喜欢后者的性格,他们一起在涅瓦河畔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一边回忆青春时代和情海浮沉,一边听着河…  相似文献   

10.
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师名垂后世: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的顶峰”的托尔斯泰.两位文学大师分属于俄国文学“黄金时期”的两端,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真理的追求者.然终其一生,普希金仅仅在发现了“多余人”之后便倒在枪口之下,托尔斯泰则以“仟悔贵族”身份带着迷惘出走而逝于旅途客站,追求与失落便成了两位文学大师的起点与归宿.而作为文学家,两位大师均以其不朽的艺术形象纪录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轨迹.这里,本文就普希金与托尔斯泰的早期名作《茨冈》与《哥萨克》中的两位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其“同质”与“异趣”,并从中对普希金与托尔斯泰早期思想探索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