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上最主要的文字题材之一,无疑应发挥其“党报的旗帜”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党报的新闻评论,人们普遍不爱看,读者群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论题离群众太远,或居高临下,或空洞说教,语言死板教条,是造成评论成为报纸“弱项”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症下药,以贴近性引导读者,以务实、创新的风格打动读者,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说服读者,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言论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报纸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让评论“近些、实些、活些”。一、评论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上最主要的字题材之一,无疑应发挥其“党报的旗帜”的重蜚作用。然而不少党报的新闻评论,人们普遍不爱看,读群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萤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论题离群众太远,或居高临下,或守洞说教,语言死板教条,是造成评论成为报纸“弱项”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症下药,以贴近性引导读,以务实、创新的风格打动读,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说服读,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言论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报纸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让评论“近些、实些、活些”。  相似文献   

3.
解放军报二版的《军营之声》专栏,作为署名新闻评论园地,开办10多年来已编发稿件千余篇。由于文章出自广大官兵之手,贴近实际,贴近“中心”,贴近群众,寓事于理,小中见大,集新闻性、思想性、说理性、指导性于一体,加之现在的解放军报二版是“军事·后勤·科教”版,该专栏的文章自然也更具“军味”,因而颇受部队官兵欢迎。作为该专栏的责任编辑,我从多年来接触大量来稿及其编辑实践中感到,给该言论专栏写稿,需要在新些、深些、准些上下点功夫。先说新些一篇署名新闻言论的成功或失败,关键在选题和立论,核心是一个“新”字。“文求一点新”。我…  相似文献   

4.
谭颖琳 《声屏世界》2003,(12):19-20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对“三贴近”,我们广大电视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付诸实践,见之荧屏。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三贴近”是一个普遍性要求,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电视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电视工作的特殊性,找出电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推进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三贴近”既为我们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新…  相似文献   

5.
实些 活些 好看些——对一些工作性会议报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是集中信息、经验、智慧、决策、部署的重要场所,是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研究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形式,是出新闻的地方,记者应该重视会议报道。但目前,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特别是工作性的会议报道,比较空虚、死板、不好看。如何改进工作性会议报道,让工作性的会议报道实些、活些、好看些。联系实际,我们作点比较分析,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原则性表现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体现在舆论监督、批评的引导上,体现在“三贴近”原则的坚持上。这是“大”的方向,是不容置疑和改变的,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做到“无微不至”。要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三贴近”为原则,唱响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B县教育局为欢度第五个教师节,特从A市请来一位电视记者,采访该县为办教育集资三十万元以上的村而举行的揭碑典礼仪式,结果园“照顾不周”,记者拂袖而去。局长得知,禁不住愤然问道:“他想些什么?”他想些什么?很简单,好吃好喝好招待,暗地送上纪念品。可惜眼下不是时候,中午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坚持“三贴近”。“三贴近”即贴紧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这三者密不可分,而核心则是贴近群众。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根本。反思一下,我们的广播电视与群众贴得近不近、紧不紧呢?有没有什么“离本”倾向呢?又该如何纠正它呢? 一、节目设置雷同呆板,甚至多年一贯制。新闻节目次数少,信息量低,重复率高;专题节目类别少,仅  相似文献   

10.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1.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多读些古诗文,“活用”古诗文,会使原本比较缺少形象的科教卫新闻标题做得更加精当凝炼,更加余味无穷。科教部在这次好标题竞赛中获二等奖的《沈括在天应迫问,钱塘何无天文馆》和三等奖的《晨风吹浊物夜雨涤轻尘(肩题)全省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题)》这两个标题.从某个角度说都得益于古诗文。望及他的杭州身份来拉近新闻内容与本报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有一份贴近感亲近感。而以古人沈括之口来提问,是要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效果,引领读者去阅读全文。古诗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往往十分讲究,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暖风薰得游人醉”中的“薰”和“醉”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字,字字用得出神入化。在《沈括在天应追问,钱塘何无天文馆》一题中,用“追问”而不是“发问”也是有想法的。我认为,用“追问”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就表明了记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14.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5.
(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 1、报人缺乏“三贴近”意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选什么稿,不选什么稿,不是按“三贴近”的标准去思考,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心中没有读者,没有群众。 2、会议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张三”指出,“李四”强调,名目繁多的会议、众多领  相似文献   

16.
蒋剑翔 《新闻界》2003,(2):53-54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文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者——文章的写作者,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我国是造纸、印刷术的发源地,我们的先人们写文章,历来十分吝惜  相似文献   

17.
邓涛 《中国广播》2011,(8):26-2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围绕着“三贴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有不少重要论述,这是中央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达到与老百姓真贴心,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贴近”原则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三贴近”是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实现胡锦涛提出的“五个必须”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是党中央的要求,读者的要求,是党报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此进行了不倦探索,在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报有着“三贴近”的光荣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的建设时期,党报都因致力于贴近实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报道的实、广、引房长川常读一些报纸的农业报道,总觉得农业报道的深度力度不够,面也不广,自然,也就减弱了农业报道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搞好农业报道,首先要做到三个字:实、广、引。实——报道应当更贴近农业实际、更贴近农民群众。新闻报道都要求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