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娟 《历史档案》2011,(3):74-78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封建国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救灾体系及相关制度,因其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政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史称为"荒政"。荒政从内容上大体包括防灾、赈灾和日常救助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清代是中国古代荒政发展的鼎盛阶段,赈灾作为荒政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在清代的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廖艳彬  孙丽 《兰台世界》2012,(30):19-20
清代时期,我国水旱灾害较为严重,王朝政府进行了众多的治河赈灾活动,涌现出了许多治水的著名人物及思想,裘曰修为其中代表之一.其治水思想不仅对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当今治水和赈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9,(14):57-57
2009年4月7日,利乐拉伐集团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四川德阳正式启动数额为2000万元人民币的高中生“爱心助学项目”。至此,利乐拉伐集团承诺为“5.12”汶川地震所捐赠的逾一亿元人民币赈灾专款全部到位,各项赈灾及灾后重建项目均已落实,并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4.
动态     
《网络传播》2008,(6):8-10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中国互联网赈灾义演活动在北京举行;“人民网抗震救灾捐款专用帐户”开通;“2008,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征文活动启动;中国军网开通灾后心理重建在线咨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清代前期疫灾流行的概况入手,深入探讨了清政府在疫灾救助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救助措施,希望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流行性传染病救助和灾后救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所谓灾害新闻,就是以报道灾害为内容的新闻体裁。灾害新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灾害过程可分为:灾害预防新闻,抗灾新闻,赈灾新闻,灾后反思新闻;按灾害报道题材可分为自然灾害报道、人为灾害报道、事故报道。”  相似文献   

7.
诉讼制度是清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清代诉讼制度尤其是其审级建置、程序设计和监督体系,能够窥视清代法律制度的深刻理念,以诉讼制度为考察中心梳理其与政治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把握清代法律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初年,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巨祲,灾荒肆虐,席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饿殍遍野,人尚相食,因灾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达1000万人之多,被灾地区经济民生及自然环境均濒临毁灭边缘,这就是被称作千古奇灾的"丁戊奇荒"。在这场灾难中,以谢家福、经元善、李金镛、金福曾等普通士绅为首,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中心的江南协济助赈团体本着"救灾恤邻,道也"的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募集赈灾善款,同时派遣助赈队伍亲赴各灾区进行慈善救助行动。自光绪三年(1877年)谢家福、李金镛、金德鸿等赴山东灾区赈恤为发端,至光绪十三年严作霖、潘民表、孙传鳸等赴黄河郑州决口及安徽水灾现场义赈为尾声,累计向各灾区通解赈银252.2万余两,活人无数。此次义赈亦成为中国救荒史上首次完全由民间团体自发领导的跨地域、大规模、长时间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苏州博物馆收藏熊其英(等)致谢家福(等)尺牍稿本一组计17封。其中除1封外,余皆为有关光绪四年河南赈灾的通信,是研究河南赈灾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晚清义赈有着重要的帮助。现整理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崴 《兰台世界》2015,(3):23-24
冕宁县档案局中,完整地保存着一部清代时期的司法档案,是后人研究清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文章从冕宁县档案的基本内容着手,探讨了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少数民族习惯,重点分析了清代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清代捐纳制度始于清初,至咸丰年间因军兴之故,逐渐冗滥,成为有清一代的秕政之一。清代捐纳亦称事例,有常行、暂行之分。常行事例包括职衔、贡监、级纪、封典等项,其期限、银数、官阶、铨法均有固定章程,由户部捐纳房统一管理和执行。暂行事例则遇有特殊原因,如军需、赈灾、河工.  相似文献   

11.
朱萍 《兰台世界》2013,(19):152-153
<正>《清史稿》是二十五史中唯一的一部拥有《灾异志》的"正史"。《灾异志》分"灾"和"异"两大部分。"灾"就是自然灾害,"异"是指自然异常,它集中收录了清代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常事件。《灾异志》以时间为序,将清代大量灾害史资料集于一目,可谓清代官方最完备的灾害档案,其灾害史和灾害学方面的研究价值自不待言。除此之外,它对其他诸多学科比如地质学的研究,也具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宁夏地震灾害的频发期。据统计,清代宁夏地区至少发生或遭受地震灾害28次。其中,8级以上特大地震3次,7.5级大地震2次。地震发生后,上自朝廷,下至陕甘总督、甘肃巡抚、宁夏将军等,都及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如赈恤、减免赋税、修补或重建破损房屋、借贷粮食和生产工具、组织灾民发展生产、修整水利等,这对维护宁夏地区社会秩序和人心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分析清代宁夏的地震灾害和赈灾情况,对今天政府防灾减灾和加强地震灾害对策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人们的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行赈灾《号外》,表达各族人民震灾害面前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定意志和无私章献精神。《号外》通过灾后景象、心手相连等画面表现主题,许多《号外》采用张贴画的形式设计,具有简明、直观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闻遭遇战,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举国救援战。汶川大地震,对于齐鲁晚报人来说,又是一场站在思想的高度、勇于唱响山东抗震救灾主旋律的舆论引导战;是一场汇聚山东力量、凝聚读者深情厚谊的赈灾支前战!从震后1小时派出首批记者到6月5日发起、主办2008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齐鲁晚报先后向地震灾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转型。本文以晚清直隶地区赈灾工作为研究对象,从舆论关注、民间义赈、教会赈灾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直隶赈灾措施及赈灾理念的近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刘露 《大观周刊》2012,(43):64-64,74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评价,最早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法律思想,马克斯·韦伯强调形式的理性法律,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与其相反的法律,即实质的非理性法律。那么中国的法律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文试以中国清代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对马克斯·韦伯的法律思想进行一定的论辩,从而进一步揭示和阐述中国清代法律制度具有的实体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玉祥 《档案学研究》2017,31(2):111-119
巴里坤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地区,被誉为“新疆咽喉”。巴里坤是清代新疆地震多发区。其中,清代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至初五巴里坤爆发了7.5级大地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宫中朱批奏折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中朱批奏折档、道光朝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等至少14份清宫藏地震档案极为翔实地记载了此次大地震的相关事宜。这在清代新疆地震史乃至清代全国地震史上堪称罕见。笔者据以上档案等概述了新疆巴里坤大地震的情况,论述了清廷采取的抚恤灾民、官员捐廉、借贷银两、捐款修城、派拨兵遣、起用废员、提拔官员等赈灾对策,进而剖析这些对策的利弊,从而使我们借鉴其合理对策且警惕其不妥对策,这对当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合同既是十分重要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商事法律文件。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法律概念,如果将它直接用于古代民商事法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本文将以清代的民商事"合同"类型,来说明清代民商事"合同"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赵彦昌  姜珊 《档案学研究》2022,36(5):142-148
清代档案为清史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基本史料,清代司法档案的整理促使法律史研究的“问题”导向更为微观、具体,并引入多元的研究方法。同时,法律史研究中对诉讼文书展开研究也为后续清代司法档案的整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围绕“档案中的虚构”等问题的讨论也使清代司法档案的价值得到更深层面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对清代司法档案的更为全面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就是自然灾多发的国家,政府组织备荒救灾的法令制度、即荒政源远流长.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而此时荒政也达到相当系统、完善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