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艺术精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换是一个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过程。本文旨在提取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学灵魂作以比较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历史性转换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追问西方艺术流变的潜在意蕴:以“悲剧”为美学灵魂的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精神、乐观主义气质及艺术形式上的和谐完整性;走向“荒诞”的现代艺术如何以非理性、悲观及破碎裂变的艺术形式向古典艺术发起反叛;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这一转换发生的美学、哲学、历史现实原因,及两者共通的美学主脉。  相似文献   

2.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荒诞形式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非理性,行为举止的怪异性,情节结构的片段性和舞台形象的凋敝性上,达到荒诞内容和荒诞形式的巧妙统一。其实质是作者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荒诞的美育意义在于让人们充分认识社会生活中反审美、非审美的现象,激发人们高尚的审美理想,唤起战胜丑、创造美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丑的逻辑裂变与历史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中西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横向的逻辑解剖和纵向的历史考察,认为: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与反和谐;从逻辑的角度看,丑从量上可以裂变为偏于形式的丑和偏于内容的丑,从质上可以裂变为滑稽、崇高(广义的丑)和现代丑、荒诞(狭义的丑);从历史的角度看,丑经历了古典滑槽、近代崇高、现代丑和荒诞三大发展阶段,并终将导向更高层次的综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不过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产,原始先民就因理性不足而常将自然与神鬼紧密相联,应该说人类荒诞的经验与感受是源远流长的。但是长期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了小说的艺术情趣。首先从一系列滑稽可笑、行为怪僻、喜怒无常的人物中,展现了荒诞的世界与人生,揭露了军国主义的残酷。其次以非理性非逻辑性的情节,看出理性的逻辑的真实,体验时代的荒唐,揭示美国社会的虚伪性。而这又是以喜剧形式来处理悲剧内容。  相似文献   

7.
当代丑艺术的辨析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艺术是艺术形式的色形声对形式美规律的背反,与反映对象的美丑善恶无关。优美艺术的形式符合形式美规律,丑艺术则全方位地破坏形式美规律。崇高艺术、悲剧艺术迫使丑随同美一道体现正义与进步,丑艺术则没有美与丑的对抗。滑稽艺术、怪诞艺术包含着优美与奇思妙想,能使人快乐自信,丑艺术扫荡了优美,只有平庸,只会带来痛苦和厌恶。丑艺术之所以大量出现,一是有些人迷信极丑必然极美,二是将反常态艺术的成功误认为是丑艺术的成功,三是它有吸引注意、扬名赢利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提出的艺术的否定性含义,与他对丑的论述密切相关.对于丑,他是从其历史性运动的现实把握中展开研究的.丑是现代艺术的契机.阿多诺力图通过审美乌托邦的建造来拯救异化的现实和异化的人性.然而,丑和荒诞的现代艺术并不是终极的理想化的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颠覆能力.这是现代艺术的困境,也是阿多诺的否定美学理论的困境.但阿多诺宁愿受苦于艰难的理论地位,也要正视人类的基本痛苦,并通过阻止产生出这些痛苦的策略来消除人类的基本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可以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褒扬和对自主自律的艺术的呼唤视为一种理论思考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予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以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概述了现代文学艺术特点中丑与荒诞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称,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相似文献   

11.
加谬的荒诞     
荒诞是现代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普遍的意识,特别表现在存在主义及其以后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中。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也被誉为“荒诞哲学家”,他将荒诞以文学形式表现并加以哲理化,荒诞构成了加缪全部哲学文学的基础和主题。本文就加缪的荒诞这一主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角度看,《等待戈多》突破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存在的虚无与绝望。这部看似不和谐的荒诞剧,却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以荒诞的主题展示真实的人生,达到形式与内容、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体现出不和谐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是永恒、超言的象征,不是什么“海勒的神话”,而只是一个不确定的隐喻,不具有确定性。它以其破碎性、混乱性、不确定性在消解神话,这个神话便是西方传统中的关于上帝、国家和理性的神话。“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这种神话背后的虚无与荒诞,同时向这种虚无与荒诞发出了激情的抗议。  相似文献   

14.
“审丑”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与审美同步,人们开始了对丑的审视,审丑意识亦开始萌芽。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给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致使传统审美标准无法审视艺术中的“另类”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和现代艺术的审丑化发展趋势,使得审美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审丑”教育。“审丑”既不是贬义词,亦不具有否定价值,它包含审美价值。其实,丑与荒诞在对人们内心审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审丑意识经历了“怯于为丑→以丑衬美→为丑而丑”的变化发展过程。丑在当代艺术中的雄霸姿态,除了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外,还与人类对艺术丑问题不断的探索、思考紧密相关。人们逐步认识并承认了以下事实:(一)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处理以后,可以使人获得快感。(二)丑作为陪衬可以使美愈加丰富多彩。(三)形式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  相似文献   

16.
刘素芳 《文教资料》2010,(19):93-94
本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原始时代、古典时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时代这四个阶段来考察丑与艺术的关系,清晰而全面地展示了丑与艺术关系的变迁史,以在艺术中给丑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这位西方艺术的怪胎和探险家,以他“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的常人世界。他一生都坚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他活着就是为了求证人生的真实境况,求证生命的真正形式和意义。站在这种理解的基点上,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度其荒诞感。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现代派学中,审丑取向代替了审美取向,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构成了奇特的非理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与美、一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又很大不同,比如“丑“,有美的丑,也有丑的美,但它们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探索一下这类问题.我觉得,我想从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入手,清理、概括一下自己的有关想法.探讨艺术起源,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风格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丑”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结出的酸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西方读者之所以普遍对这种“丑”艺术表示认同和接受,乐于咀嚼这颗现代文明的酸果,主要是因为现代艺术对西方异化现实的真实表现和反和谐的形式创新,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