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倪海宁 《华章》2008,(16):16-17
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费尔巴哈哲学之后,在对现实社会的研究中形成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始终贯穿其中,并取得了质的突破.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节点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之点.在这里,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现实使人的本质异化,未来的共产主义将实现人真正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价值维度是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视角.马克思的哲学观是追求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价值,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对现存社会的价值反思和批判,对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生命力.我们应当对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维度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学基础上,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研究人的社会关系为基本内容,致力于实现"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实现了人的现实变革。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本质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对人的本质思想当代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的问题、塑造人的本质,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部分,人的最终价值是实现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哲学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所呈现的一片精神净土,人的生活与生存对于哲学来讲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人去了解哲学,在哲学中认识到人的本性、本质以及在现实中把握人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人类的历史进程,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赖之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研究中系统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其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也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方向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是始终带着对人的高度关注开始其哲学探索的."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不在人之外,而在人自身,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生成的现实表征.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价值生成的意义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的至高价值诉求。对马克思教育哲学之应然本质的忽略、对马克思教育哲学之目的架构的偏离、对马克思教育哲学之价值追求的窄化,是人的全面发展诉求下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构建的现实问题。重塑马克思教育哲学之应然本质、重整马克思教育哲学之目的架构、凸显马克思教育哲学的双向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诉求下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构建的回归途径。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价值哲学的研究,不能离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问题是马克思价值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价值的本性。在此基础上的人的价值表现在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但主要是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人的价值的本质,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商品价值理论来看,交换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岔点,后者由此出发走向表层的价格分析和价格建模,而马克思则走向深处的价值阐释,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和展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从而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劳动价值论.在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原则、“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发挥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作用,也成为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产生和形成人及其特性的内在根据和原因.作为类的人,其本质是劳动.由于劳动是一个价值性概念,因而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观是一个价值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理想人的规定.作为个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认识.马克思这两种人本质观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希望人们能不断地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人.马克思的人本质观对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分析二者之间辨证统一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之谜的唯物史观解答.马克思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对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作出总体概括.它们依次是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相应的,人的价值实现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相适应,人的价值实现先后经历了"人身依附"模式、"物化"模式和"能本"模式.从人类存在的历史规定性透视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引导我们的价值追求,实现由外在异己向内在本己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包括需要、劳动、社会性、自由自觉性四个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旧哲学教材为了将历史描绘成纯粹的客观过程,有意无意地疏忽"需要"与"自由自觉性"这两个最能说明历史主体性的范畴.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理论的原意,论证了"需要"范畴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与人与动物相质别的最早分界线的价值地位,以期有助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理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出发,唯物地而又辩证地研究人的问题.如今,我们研究人的解放问题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抛弃历史唯心主义的人道主义关于人、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谈论,按照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为出发点,把人的解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一、人的解放是全面意义上的解放人的解放、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不仅仅属于政治范畴,它是全面意义上的解放.其内涵既有自然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既有人自身意义又有人的环境意义,既包括双手的解放又包括头脑的解放.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在探讨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时,我们首先要遇到的是关于"实践"的定义问题.但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从来就没有给实践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实践"呢?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唯物史观把社会规律看作是人的活动规律时,其中就包含着社会和价值之本质统一的思想.但国内哲学界对此却很少给予必要而详尽的论述,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价值活动"的实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揭示社会本质与价值(评价)活动之间的相互生成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表明了社会活动与价值活动的本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价值旨趣集中地蕴含于马克思日常生活理论的内在结构、历史现实、大众生活与民族实践等基本层面中.考察、研究马克思日常生活理论及其方法论指向,不仅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理品质与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民生化提供新的理论视界与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价值概念依然立足于有用性、需要的满足来定义,这是效用价值观的核心。这种功利主义、主观主义价值概念之所以长期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误读基础上的,也忽视了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核心和价值理想。在反思基础上建构一个真正体现马克思价值理想的价值理论,必须重返马克思的价值哲学,突出其总体的人是价值的根源、重视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性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地位、把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作为价值理论的终极目标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