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何尽快消除举重训练后的疲劳,是举重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间题.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明了。下面我们试就国内外特别是苏联和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中采用的恢复措施及其主要消除疲劳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在参阅国内外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重点阐述如何消除举重项目运动员训练后运动性疲劳的方法,采用了物理手段、化学手段及心理手段等恢复性措施,以供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举重是比赛肌肉爆发力和绝对肌力的运动,比赛中需要不断增加杠铃重量并高速完成,属于典型的无氧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很高。因此,根据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来探讨体能恢复措施,并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比赛和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和恢复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举重运动员的水平越来越高,举重训练后的恢复就变成了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每周循环计划里,增加了更多的训练日,尤其是在准备期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初学的举重运动员,或者甚至对于一个具有中等训练程度的举重运动员来说,在一周通常没有休息日。一次训练课后的不充分的恢复,将严重地限制着下一堂训练课的进行。训练计划中,应安排一些通过增加局部疲劳肌肉群血液循环的手段来促进恢复。大腿、臀部,特别是腰部,在训练的多数项目中,它们的负担是很重的,因此是极度疲劳的。在那些训练日里,在课的结尾部分,特别强调对这些肌群做一些促  相似文献   

5.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则是危险的训练”。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切实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良好的消除疲劳措施和有效的恢复手段,保证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有序进行,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所以说训练后疲劳的消除与机体恢复不容忽视,必须提到重要的位置,这也是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这里就谈谈消除训练后疲劳与恢复的一些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疲劳与疲劳的消除 (一)加速机体恢复的途径 加速机体恢复是采用大运动量训练重要的前提,为此研究加速身体恢复的措施,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类: 1.医学、生物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随着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训练负荷必然要加大。但机体对训练量和强度的承受是有限的,没有各种恢复措施保障,是导致过度训练的主要原因,而过度训练的前兆是疲劳的堆积以及由疲劳引起的各类运动性疾病。因此,对于消除疲劳、促进机体恢复手段,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是解决科学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项树清 《冰雪运动》2009,31(3):30-32,39
冰球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采用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才能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比赛成绩,才能保证日常训练的有序进行和保持其运动状态。通过分析疲劳的产生与特征,提出采用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与作息制度、合理营养与膳食、心理学恢复、物理恢复等方法与手段促进运动员运动疲劳的积极恢复。  相似文献   

9.
疲劳是体育界永恒的话题。消除疲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产生疲劳的原因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两大方面;中长跑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手段主要有物理恢复、心理疗法、营养补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运动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和竞赛的日趋激烈给运动员带来的精神负担愈来愈重,优秀运动员中精神疲劳现象的出现也日益增多。然而,当前运动训练中的恢复措施大都是针对身体疲劳进行的,用来消除精神疲劳的措施和手段还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对运动员各种不同性质的疲劳现象的诊断并应用我国传统的功法调治及心理放松训练手段消除运动员的精神疲劳,恢复和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训练的需要,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谈运动员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福  单佰玉  刘宇刚 《冰雪运动》2004,(6):36-37,44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训练过程中,在疲劳的状态下,有良好的消除措施,才能保证日常训练的有序进行,保持其竞技状态.对一些疲劳消除措施与手段进行分析,对运动队提高运动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恢复是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张斌  许水生 《冰雪运动》2008,30(3):15-18
速度滑冰是体能主导类竞技项目,训练负荷往往接近人体生理极限,产生运动疲劳是一种必然现象,不及时消除会形成过度训练,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及时进行必要的恢复训练和心理调整并补充能量和营养,对体能的恢复和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及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速滑运动员运动疲劳的产生,认为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是主要原因,提出采取运动性手段、物理性手段、中药补剂、合理营养膳食和强力营养补剂心,以及采取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意念放松法等心理训练方法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体育高考生素质训练是一种持续的训练,训练过程中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相结合是教练员常用的手段,训练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和营养物质,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训练效果,甚至会出现运动损伤。因此,体育高考生选择正确的途径消除疲劳并在训练后服用营养补充剂尤为重要。根据日常锻炼的实际情况,分析体育学生运动后疲劳的产生原因,探讨补充方法,运动后消除疲劳和恢复运动能力,并利用科学恢复体能和健康营养补充措施,以提高运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田径总论     
G820.145.2 20023291对课余训练运动员疲劳问题的探讨=Theexploration of fatigability in part-time classtraining players[刊,中,I]/戴霞,孙维成//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60-61参1(TY)课余训练//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强度负荷在课余训练中,高强度、大负荷训练,仍然是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和显著特点。训练后能快速消除疲劳,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条件,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疲劳产生的原因,外在表现,疲劳消除的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朱静华  丛林 《中华武术》2006,(11):56-57
疲劳是一种作为负荷结果的特殊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它体现在有机体机能的不协调性上和成绩暂时下降上,疲劳状态是暂时的、可逆的、同时也是一种包含身体和心理过程在内的综合现象。疲劳是训练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提高成绩的前提,因为只有不断重复的、能导致疲劳的负荷,才能充分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并产生适应。研究证明,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提高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尽快消除训练疲劳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运动性疲劳,对体育高考生来说,就是参加训练或比赛时,负荷超过机体承受能力而产生暂时性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产生运动性疲劳是考生进行了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及心理压力所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所以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一般来说,轻度疲劳会较快消除;中度疲劳就需要进行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恢复手段,才能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尽快恢复到原水平或达到超量恢复。因此,对教练员来说,除了在思想生活上重视和关心考生外,还应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采用科学方法帮助考生快速消除疲劳、恢复体能,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课余训练运动员疲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余训练中,高强度、大负荷训练,仍然是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和显著特点.训练后能快速消除疲劳,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条件,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疲劳产生的原因,外在表现,疲劳消除的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黄忠武 《精武》2012,(10):14-15
学校运动队的课后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应该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了解有关篮球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运用心理手段为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完善篮球训练,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本文对我校近三年来女子篮球队在训练和比赛时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5):89-90,95
论述了网球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部位及其预防,提出消除疲劳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旨在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疲劳与恢复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相似文献   

20.
<正>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