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建华 《课外阅读》2010,(8):136-137
对于文言文学习这一个板块,高中新课程标准这是样提出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2.
吴开华 《教育革新》2007,(10):35-35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一些文言篇目。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高考《考试说明》文言文部分对考生提出五点要求,其中第三、四点要求考生能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并能译成现代汉语.因此,考生要获得文言文阅读的好成绩,就要切实地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并准确地把握翻译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目标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方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中学文言选篇以“浅易”为标准,要从词汇、句式、体裁、内容、风格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以符合中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浅易的文言材料不等于浅层的阅读要求,不能只用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还要从中学习文学表达与文化理念。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智慧,受到启迪,才能认识到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朱家健 《现代语文》2009,(10):65-6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文言句式的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驰 《广西教育》2013,(12):44-44
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初中语文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高中语文课标提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为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文言阅读能力和文言语感是基本途径,为更好地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因素,应通过诵读、比较两种手段加强语言教学,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  相似文献   

11.
张雪魁 《现代教育》2012,(6):102-102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能力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求来看,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文言文的阅读需求,估计将来也不会有,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确乎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评价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董健良 《现代语文》2014,(12):156-15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的能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于如何更好地学习积累文言虚词和实词,笔者在《文学教育》2018年4期下和6期上分别做了分享。本文笔者不揣冒昧把自己日常教学中所编的常见文言句式口诀也分享给各位老师,以期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高中阶段,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不是只指学生会读课文,会做练习而已,而是说,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和迁移能力,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能够阅读”,包含了读通文面和理解文意两方面。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同时也在每年的高考中充分体现。我们知道,阅读文言文,必然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式、历史、文化、情俗、文体等诸方面的知识。而在这些方面,又以实词为最重要。这是因为虚词、句式以及文化常…  相似文献   

18.
依据《考试大纲》,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所有题目,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分析、文句翻译和语段断句,都是这总体要求的表现形式。文言文阅读题目是对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让我们先回顾一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目。  相似文献   

19.
周军 《现代语文》2008,(11):87-8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共140篇课文,文言文竟占据40%的份量。可见新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解读上面文字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理解、评价文章内容,丰富文化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