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内含规则价值观,并通过规则价值观影响和制约规则意识。由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导致二者在伦理观念上差异甚大,规则价值观完全不同。传统社会是宗法伦理、德性伦理、一元伦理,内含的是权变的情理规则观,产生的是礼治型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是契约伦理、多元伦理,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并重,包含的是规则至上的价值观,产生的是法治型规则意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规则意识转型夯实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腐败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腐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腐败的危害入手,深入地研究了市场经济下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防治腐败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腐败相对于发展而言是指社会政治变迁中的一个取向,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伴生物,科学制定腐败的对策已成当务之急。文章首先通过对现代化过程中腐败现象的认识定位,分析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其次,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对腐败的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腐败对于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消除的社会弊端,人们对之深恶痛疾.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现代化理论的杰出代表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腐败问题也曾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内容涉及了腐败与现代化、腐败与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等等.但是后来有些学者却对亨氏的腐败理论产生了误解,认为亨氏夸大了腐败对政治稳定和政治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在为腐败开脱.本文将对亨氏的"腐败正效应理论"稍加梳理、评析,并对部分学者对亨氏的误解进行辩驳.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技术、人力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使农村土地具有了较大增值空间,也给农村土地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农村土地腐败问题之所以产生,利益驱动下的多元主体竞相介入获取利益是土地腐败的内在驱动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各种策略相互博弈,在利益冲突中相互妥协并构建利益结盟,是土地腐败的实践过程表达。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博弈中,权力主体与资本主体各有所图,权力主体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资本主体具有趋利性。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有权主体往往利用掌握的权力与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体相互交融、妥协,进而共谋,达成共识,侵害广大农民的合法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土地腐败由此产生。当然,防止土地腐败问题的发生,还需要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层面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腐败日益成为社会转型期国家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行之有效的反腐路径的探求,离不开对腐败产生原因的深刻认识和剖析。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洞悉了现代化与腐败产生之间的关联性,认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财富和权力的来源的开辟以及政治体制输出的变革是现代化滋生腐败的三个关键因素。我国当前处于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角度分析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将有利于我国反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观_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高教价值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也是对高教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以高教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社会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价值观。二、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的现状入手,着眼当前和今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主体上应体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在目标上应倡导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在判断上应坚持社会道义与个人功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政治现代化所伴随的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分离和参与动员,推动了局部性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普遍化,增进了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忠诚,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也带来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利因素:政治参与渴求的难以充分满足,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知失调";腐败和社会问题的超载,侵蚀了政权合法性;工具理性的膨胀,滋长了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散布性支持"的刺激和利益的表达与满足,以及社会性组织的发展,能减少甚至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构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深层次上的不利因素。公共利益的建构,利益的满足和表达以及分歧的排解与控制,能减少甚至消除社会现代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教育价值观虽然得到了有关学科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的主体有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次,三个主体相互影响,但各自的影响力和对其他主体的影响方向是不一样的,其中学校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对教育价值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维度揭示教育价值观的特征.从而促进不同主体合理有效的教育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壹、绪论 价值观是一个人或社会用以衡量周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反应在家庭生活中,价值观塑造了人们对家庭议题的界定,而家庭生活的内容则是个人或社会价值观的投射。价值观是我们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价值观会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例如:“诚信”的价值观,会让个人坦承面对困境及对家人说明事情的真相,提升家庭成员的信任度。“纪律”的价值观,会让父母依规定行事,产生家庭规范的执行力。“关怀”的价值观,会让父母关心子女,了解子女的困境,让子女有同理心。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家庭文化。因此,价值观的研究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家庭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家庭议题的界定,并提供了解决家庭问题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随着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要产生腐败,可以说腐败是政治的伴生物。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权力掌握在革命者手中,它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如果被极端个人主义者把握,就会滥用、甚至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社会结构原子化现象,即个体在社会转型过程的自我迷失,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少成熟的自我调解机制而产生价值观失衡。新媒体时代,通过重构新型网络青年社群,利用新媒体提升教育实效,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重塑,协调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同向发力,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个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确证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性、协调互契性与主体创造性的鲜明品格。从历史与当代的转换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的时代写照,表征为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政党智慧、深沉的人类情怀;从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运行方式,表征为文化生产的高质发展、德法并治的治理格局、美德良序的生活图景;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创生,表征为健全的现代人格、高迈的现代素质、文明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腐败的原因,有思想的、经济的和社会历史的诸因素影响所致。因此,深入探讨产生腐败的根源,对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现代化呼吁农民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必然渠道。在推进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中,平衡的农民价值观系统结构和牢固的农民主体地位是两个关键的要素。但是,在现阶段存在农民价值观系统结构失衡和主体地位丧失的难题,使农民知识化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为进一步推进农民知识化,须以调整农民价值观结构、完善农民主体回归机制为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这个组成单位中会形成家庭价值观,对于社会成员的活动,家庭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价值观也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体系下,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会对教育观、婚姻观、伦理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腐败犯罪的新特点使得传统的国家本位反腐败刑事政策面临困境,反腐思维与反腐体制均亟需调整。从反腐败的不同主体出发,客观上存在两套反腐机制:国家反腐机制与社会反腐机制。自媒体的发展对反腐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反腐机制因之而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国家反腐机制与社会反腐机制在各自的运行方式和特点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只有国家反腐机制与社会反腐机制有效衔接、相互配合与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两个机制互补完善,从而达到控制腐败犯罪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教育价值观的普遍认识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它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1]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