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你学习是给谁学的?给爸爸、妈妈学的,还是给老师学的?”我们常常这样反问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每个老师都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可是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产生错觉:我学习是给老师学的。老师说一点我做一点,老师不说我就不做。其实这本不该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因为长期以来老师们把该学生做的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肯放、不愿放或许是不敢放。  相似文献   

2.
初春的一天,上完课后我和学生在聊天。这时候有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操场上放风筝,一学生看见了就说:“明天我也买一只风筝来放,金老师你也来和我们放,好不好?”我说:“好啊!不过你们自己会做吗?如果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那感觉肯定比放买来的好。”“我们不会做呀!”学生说,“老师,你教教我们吧!”我说:“同学们,我对风筝也知道得不多,我们共同来了解、制作、放飞风筝,好吗?”“好!”由此引出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奇思妙想——做风筝1.了解风筝文化(1)小组准备工作:●将全班同学按4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每组选举组长…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试题难不难?许多考生回答:“难,也不难。”如何解释?说它难,因为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新面孔”,乍一看,让人心头一惊;说它不难,是因为过于繁琐、深奥的试题少了,如果你知识面广,善于活学活用,解题并不吃力。高考向素质教育迈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补充哪些“营养剂”呢?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今年高考,有这样一类“出人意料”的题目:给你一段材料,其中蕴含某方面的学科知识,而这类知识从没在教科书上出现过,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解题。这类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回头看高考,不少学生感叹:“看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如何学会学习?且听中学生自己的见解。向明中学小唐同学说,我们学生从课堂和老师那里学到  相似文献   

4.
追星,在老师、家长们的口中永远永远得不到好评。 当我们想要为明星呐喊尖叫时,父母和老师会阻挡在我们的面前,苦口婆心地说:“追星耽误学习!”“追星不是学生该做的,学习最重要。”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提问没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让学生生厌;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认识性、理解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据此,笔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谈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自主学习”过于“散”时下,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说:“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以此体现教学中的民主与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但是,凡事有个“度”,不少的语文教师还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明显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很难让学生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这种过于自由的读书,使…  相似文献   

8.
韩如松 《语文天地》2013,(11):75-76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方面去探索深奥的东西,直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的语言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语言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最活跃的状态下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导良好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班级里要模拟一次开学典礼,由我们同学演“校长”和“学生代表”,我们的张老师做“教导主任”给我们做一次学习动员。我们觉得很好玩,特别感兴趣。典礼开始了。首先,由“校长”和“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演讲。同学们纷纷鼓掌。接下来,我们“教导主任”张老师上台给同学们做学习动员。她走上讲台,没说什么话,只是说要请一个同学和她一起做“实验游戏”。陈庆重先被请上了台。张老师递给了他一个盛了一点水的瓶子,让他用瓶子做出三个不同的动作。“横着,竖着,斜着。”陈庆重一边对答如流一边做着动作。“再做出三个动作,不…  相似文献   

10.
考试开始了,老师刚把答题卡分发下去,一位学生就举手报告说:“老师,我的答题卡少了一个角!”这位学生说的一点不错,为了避免监考老师在收装答题卡时,出现倒放、翻放的错误而造成阅卷时微机不能正常读卡,每个学生的答题卡都切去了一个角.为什么切去一个角后监考老师就不会把答题卡倒放、翻放了呢?为说明原因,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相似文献   

11.
手工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新疆维吾尔族的小花帽。老师看我们很感兴趣,就让我们每人周末都做一顶,星期一带来展示。展示会终于开始了,我们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小花帽。嘿,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学们做的小花帽,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精美。到底谁的最好呢?老师犯了难。小欣说:“老师,不如你放一段音乐,我们各自戴着自己做的小花帽来一段模特表演,谁的小花帽做得漂亮,表演得又好,谁就是第一!”不等老师说话,全班同学就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好!”老师笑眯眯地说,“我负责放音乐,一个一个来,大家既当演员,又当评委,半数以上的人通过…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可贵的知识。”古人亦云,“授人一鱼,只借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也就把“教学生学会”变成了“教学生会学”。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读的,还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只需三育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相似文献   

13.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放”与“收”,指的就是教学策略问题。所谓“放”,说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眼睛去看,放开手脚去做,放开头脑去想,放开嘴巴去说。所谓“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谢存德 《江西教育》2003,(12):22-23
笔者新近看了一篇题为《数学,将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什么?》(载《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1期)的文章。作者彭景廉在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被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数学学习的苦涩……”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一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展示课上,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位教师讲“简单的数据统计”(小学中段)时,她将过去教师讲数学改为学生自己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全班学习兴趣盎然,下课铃响后,学生纷纷说:“老师,您还会…  相似文献   

15.
一次到一所学校去听课,看到下午两节课后一放学,有的学生背着书包回家,有的学生留下来做值日,更多学生则在操场上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或跳皮筋,或做游戏。约二十分钟左右,学校负责安全的一位老师便逐楼逐教室去催促学生赶快做完值日回家。随后那位老师来到操场,学生一见,有的说:“张老师来了,我们赶紧回家。”有的则求情:“张老师,让我们玩一会儿吧!”“不行。”  相似文献   

16.
考试开始了,老师刚把答题卡分发下去,一位学生举手报告说:“老师,我的答题卡少了一个角!”这位学生说得一点儿不错,为了避免监考老师在收装答题卡时,出现倒放、翻放的错误,在阅卷时,影响微机正常渎卡,每个学生的答题卡都切去了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切去一个角后就不会把答题卡倒放,翻放了呢?为说明原因,我们先做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7.
评价具有检测激励功能,通过及时评价,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的情况,调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常常也看到这样的一些及时评价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不管学生水平的差异,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答对问题后,总是表扬说——“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是很聪明啊”等等,而受表扬的学生却表情漠然;而如果学生答错了或不能回答出问题,老师会脸色严厉的说:“不对,坐下”或者说“下一位”,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战战兢兢,无所适从,甚至最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回答.这些做法虽然能及时地评判出问题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但也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引入直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练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已经或正在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解决好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变学生的“训练”为“体验”,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一、变训练的“单纯目的”为体验的“多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什么,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一、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就要革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四川教育》2013,(12):36-36
一、在学生发言的精彩点做生成评价课堂上,当学生的发言超乎老师的意外,给全班学生以很好的表率时,老师都会特别兴奋,有的会走到学生面前,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可以这样回答。”学生的朗读博得满堂彩时,有老师会由衷地说:“有滋有味的朗读给我们以美好的听觉享受,谢谢你。”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得到肯定的学生从内心溢满幸福,也会在班级学习场中渲染出一种正能量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