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言""二拍"是明代话本小说乃至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中的翘楚,其中存在着大量为城市市民的主体--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商贾们的形象在"三言""二拍"中被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简要分析这些商贾的观念及其在当时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红 《华章》2009,(24)
"三言"这部小说塑造了大量正面的商贾形象,表现了商贾对各种观念的独特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重点阐释了"三言"中的商贾的商业观念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陆人龙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选材集中于明代社会,"对明中叶以来的商品货币经济进行了真实而独特的描写与反映",透露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刻画了许多商贾形象.这些商贾所遭受的艰辛,对金钱的强烈欲望,以及他们被金钱所扭曲的人格,正是社会变革时期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强烈压制这一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三言”是明代末年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作品成功刻画了许多散发着时代气息却又坚守传统封建道德的商人形象.比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崭新的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三言”的思想十分复杂。时代崭新思潮和传统思想并存。文章从涉及商人的文本分析入手,探讨传统儒家思想因素对“三言”商贾之道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商贾形象,他们在各色各样的角色中,显得非常贫乏、呆滞和负面,而且在作品中一般都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而与这些商贾形象不同的是由科举入仕的工商子弟形象。这部分工商子弟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们受益于科举及第,从低贱的门槛中跳了出来,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与普通商贾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者对于汉赋文献所做的辑录、整理工作,历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通过考察可以看出,明代出现了一大批对汉赋作品进行抢救性搜寻与整理的诗文总集或赋集。这些诗文总集或赋集可以划分为6种类型,它们不仅对所辑得的汉赋作品按照特定的体例加以编录,而且还汇辑了不少汉赋研究资料,并对汉赋作品施以评注。这些工作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是元代及其以前的学者们所未能做到的。毋庸讳言,明代的汉赋辑录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与失误,比如所辑各赋很少注明出处,编辑中也有不少漏收、误收以及颠舛之处。但这些缺点与失误毕竟是次要的,并不能掩盖明代学术对前人的重大突破。明代虽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物,但明末学者却以集体的力量铸造了汉赋研究的兴盛局面,为清代汉赋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晚明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所编纂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明代话本、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在"三言"的120篇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贞节问题的有40余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长久以来为"三言"研究者所忽略的传统封建思潮中的贞节观念对时人的思想及生活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到历来备受人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波澜壮阔,作品涌动着生命的色彩,情感的斑斓,综括起来,“五四”作品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种审美特质:个体感性,青春心态,冲动激锐和苦闷彷徨,这些构成人们对“五四”文学既迷恋又迷惑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耐读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当代作家笔下的"文革"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革”题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旨在凸现动乱年代中普通人远离政治狂热、逍遥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这些作品既开辟了“文革”题材文学的新天地,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中国平民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执着,以及善于和政治狂热周旋的心态,这是他们抵御政治狂热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重新认识世俗心态与日常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商贾的忏悔与元明文人的自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徐祯卿等复古派,是从商贾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忏悔转到文学艺术的层面的自悔;王世贞、谢榛、吴国伦等复古派后劲的自赎,有利于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由格调转向性灵;袁中道、谭元春等晚明革新派的自悔,也有利于深化晚明文艺启蒙思想。显然,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的自省自悔,从特定的层面展示了“真文人”的心态,是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晚明文艺启蒙思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