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晖 《文教资料》2007,(3):214-215
问责制自启动以来从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走向制度化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行制度的空白。但从我国官员问责实施的效果来看,官员问责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在分析官员问责制的合理性基础上,结合当前官员问责制存在的困境,并探讨其出路。  相似文献   

2.
"引咎辞职":呼唤中国走向官员"问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上半年,我国对三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使“引咎辞职”和官员“问责制”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术语。“问责制”突出了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一致的原则,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实施“问责制”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大大拉近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政府形象,加快推进塑造出一个高效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官员问责在我国行政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其远不是规范制度下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官员问责制的制度缺陷和本身缺陷进行分析,并借鉴域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所实行的官员问责制,进而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以来,我国官员问责再掀高潮。这是一项响彻中国政坛的重大体制改革措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通过问责制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和问责制的实际执行两个方面的分析,指出官员问责制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以期对于我国官员问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新亮点的官员问责制,是推动政治文明的又一显著标志。所谓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21世纪以来,问责制在我国已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职能分界模糊权责不对等、责制主体缺位、制度不完善、问责的政治文化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实施厘清官员职能分界而实现权责对等、加强异体问责实现问责主体多元化、完善问责制度和繁荣官员问责文化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问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行政问责从非常时期的"临危受命"到现在的"走进制度的笼子",反映了问责体制的科学化、制度化。而问责方兴未艾,曾被问责的官员复出又成为焦点。目前,我国问责制的现状和瓶颈是在我国官员问责制不断科学与合理的情况下,由于相关规定的缺乏和不完善,致使官员复出机制不健全。近段时期以来,由于问责而"落马"的官员纷纷复出,加上缺乏程序上的公开和透明,使得公众对于问责制的公正性、合理性及合法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7.
行政问责制下的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初步建立起来,在随后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发展,对于相关官员被问责后的情况、特别是被问责官员复出,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被问责官员复出已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它反映了我们行政问责制和官员复出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本文主要对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秦将官吏管理和监督制度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得到充分验证。学界从简牍出发对秦时官吏犯罪及惩罚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官员法律责任的种类及惩处上,本文从睡虎地秦简出发对秦时官员问责制从问责事由、问责惩处方式及遵循原则、实行问责制后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官员问责这一举措自启动以来,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主、客体不够清晰、制度未健全以及监督和救济缺失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为使官员问责从一项政策变为一项制度,从而稳定而有效地发挥制约和监督的作用,提出制度安排和伦理建设是完善官员问责制的路径选择。其中制度安排上要加强官员问责制自身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从而起到外部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而伦理建设着眼于减少官员失职行为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问责制发源于西方在行政领域对政府官员的责任追究.从国际方面来看,构建问责任制顺应了世界行政改革趋势.政治领域的行政问责制、经济领域的公司问责制、社会领域的问责制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比较成熟.问责制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于20世纪中后期在英美等国开始流行,其制度也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香港高官问责制于2002年7月1日开始实施,香港政府最高层的官员,包括三位司级局长和合并后的政策局局长,全部列入问责制范围。这些官员不再是公务员,而是以合约方式聘用,年期为5年,但不超逾特首的任期。他们各自负责由特首指定的政策范畴,制定和解释政策,争取立法会和市民支持,并为其政策成败向特首负责,特首在需要时可终止他们的合约。问责制的建立,无疑让行政长官更易于筹组治港班底,有利提高行政效率。然而以问责制为标志的改革,至今仍未能为管治来个突破性发展。该文研究的目的是鉴于问责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此制度的不完善,对特区的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故从科学管理理论角度为正在开展及日后深化改革的制度提出一些改革的路向。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行政问责制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运用,强化了政府官员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行政责任意识。本文从行政伦理的视角来探讨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制,指出目前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制存在诸如问责的伦理基础薄弱、问责主体角色冲突、问责制度化和程序化难以深入等问题,提出应从构建常规的问责监督程序、加强行政问责伦理建设和深化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问责等方面来完善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在2003年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问责制一方面彰显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推行过程中某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这使得对于规范我国官员问责的执行过程成为必要。特别是基本原则的研究对于我国官员问责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关于基本原则涉及的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责任法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民主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14.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逻辑表明,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的逻辑基础,如果没有人民主权,也就不可能有政府权力,因此,政府权力必然要受人民主权的制约,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应对人民负责.而在我国行政问责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权高于民,权大于法,问责执行机关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等现象.生成我国行政问责制现实悖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配套制度与改革相对落后的原因.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需要一些政府官员转变观念,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健全各级政府的责任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的针对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实行官员问责是我国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打造责任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官员问责制度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明确权责划分、扩大问责范围、规范问责标准、加强异体问责、完善问责程序、建立合理复出机制、培养问责文化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教师培训的问责制是指为改变教师培训工作的放任状态,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效果,对参与教师培训的各方应做而没有做好的事应当承担过失,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实施教师培训的问责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引发了公正危机、信任危机、责任危机和民主危机,致使行政问责制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化解这些危机,具体措施应有:明确权责,准确地界定行政问责客体;强化异体问责,实现行政问责主体的多元化;拓展问责范围,保证行政问责事由的全面性;建设透明政府,实行阳光问责;加大惩处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威慑力;完善问责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防止官员"带病复出";培育新型问责文化,创造良好的行政问责环境.#  相似文献   

18.
行政问责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途径。自2003年“非典”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行政问责制度构建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无可否认,其制度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构建中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概念着手,分析机制混乱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完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制度不仅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更是政府运作的基石,它植根于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系统中,更是历史文化演进下的产物。依据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进行香港公务员制度研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及展望。随着问责制于2002年7月1日实施,香港政府最高层的官员,包括三位司级局长和合并后的政策局局长,全部列入问责制范围。因此,其未来发展与变革,必将影响国家的施政走向与体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分工不明确、不规范等问题和矛盾,急需采取多种举措加以解决。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范围,规范中央对地方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服务问责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