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文学团体或流派,不论是其自发形成的,还是自觉建立的,也不论它有无明确的组织、纲领、口号,其成员的政治态度、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应该是基本相同、相近、相似或相通的,如果某人在以上这些方面与此团体的其他多数成员有较大的差异,又没有参与这一团体的文学活动,我们就不能认为他属于这一文学团体或流派。孔融正是这样一种情况。他的政治态度与建安六子有较大差异,在文学创作方面与建安六子有所区别,并且他没有参加建安文人集团的活动。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孔融不应列入建安七子之列。  相似文献   

2.
后世的一些人常常因为孔融未参加邺下活动 ,或未被陈寿提及 ,或未为曹丕《典论·论文》之前的舆论认可 ,而对其“建安七子”的身份表示质疑。这些人实际上犯以一偏概全、历史误读、或以前否后的错误。一些人由于过分强调孔融、曹操之间的矛盾 ,企图从政治上否定其七子身份。实际上孔融与曹操曾一度休戚与共。其他人从孔融创作与其他六子的个性差异出发 ,企图从文学上否定孔融的七子身份。但事实是孔融的作品也有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 ,即气盛与辞丽  相似文献   

3.
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存诗可信的仅两首。其中《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是他政治态度和思想变化的言志之作 ,历来却被误导为文字游戏而忽视。从研究孔融生平经历的文献价值和诗体发展的文学价值方面解读《离合诗》 ,以期引起对孔融及其诗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由于这个流派产生在汉献帝时期,而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叫建安,所以文学史上便将这个流派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其他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王禹、  相似文献   

5.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最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评,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超越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传播接受的状态取决于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存环境.影响唐宋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他的政治生涯;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这也是柳宗元文学在其漫长传播接受历程中,为后世读者所特别注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其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许地山第一本小说集《缀网劳蛛》中几个凄婉动人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他对危难的祖国和苦难中的人民的深沉真挚之情,以及他的创作才华和当时复杂矛盾的思想,使我们对这位被茅盾称为"独树一帜"的作家及其作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社是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团体,成员众多,诗学观也很复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派严厉批判以陈三立和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派,引起了高旭、姚锡钧等人的强烈不满,进而导致了南社的分裂。本文首先从史的角度勾勒了南社内部由于对同光派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矛盾的积累与爆发的全过程,进而探讨政治正确与文学成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保守而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目前七月派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基础性的界定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模糊和分歧,这直接影响了七月派研究的深入与突破。笔者主张:七月派的流派存在时间不应为1937年到1949年的“十二年”,而应该认定为约半个世纪较为合适;以七月派刊物为代表的七月派的政治格调,也并非等同于单纯政治上的宣传或者文学上的主观主义,它实质上是七月派成员真诚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态度的自然展现;此外,七月派成员的判定,也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尺度,如对待艾青等可以采取重叠的态度,对于舒芜,则应尽可能尊重历史的真实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0.
一、校长的态度对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态度的影响。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某项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亲身体验和感觉,增加感性认识,导致态度转变。这有利于把正确的群体目标变成普遍为群体成员接受的自愿目标,使人们更加关心集体,群策群力,也使整个群体更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校长的态度是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态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引导着教师的认识倾向。校长对某项活动态度积极,认识深刻,教师们也会在其权威的映射下对该项活动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二、校长的能力对团体规定态度转变的影响。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团体内部的规定来约束…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现代杂文的基本特征,从瞿秋白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在杂文中所承担的道义责任、他的杂文所具有的独特个性等方面,论述了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在其全部文学和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瞿秋白的一生.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又必然使他的文学创作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所具有的边缘文体的特点,恰好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杂文创作就成为瞿秋白政治式写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的文学流派,也许是理论界歧见最大的话题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新时期文学现象错综复杂、缤纷万态;二是文艺理论界对文学流派的界说见仁见智、各执一端。鉴于此,我们对文学流派的划分、确定持审慎态度。我们赞同唐弢先生的观点:“谈流派一定要从风格上看,以风格为基础。一批风格相近的作家,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流派。” 新时期初始,思想解放带来了文学的大突破,共同主题造成了社会大轰动,文学专注于思想层面,作家更倾心于文学的教化功用,这就使得当时的文学充分地显示出思想潮流的特色,但却较少见有文学流派的出现。(因特殊的历史、文学原因而形成的朦胧诗派是个例外)这是自然的。当文学忙于适应社会需要去  相似文献   

13.
佐藤春夫是日本来台作家中建立旅行文学的擘建者.1920年6月底至10月中旬,佐藤春夫到台湾旅行.回到日本后,他发表了多部与台湾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叙事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策略和创作态度.从文化、政治以及审美角度三个方面对佐藤春夫旅台文学作品的整体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归纳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革命兴起之时正值鸳鸯蝴蝶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在倡导和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从“文学游戏观”、沉滞猥劣的格调、保守复古的意识等方面,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十分必要的批评。但同时,鲁迅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合理定性,以较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学中的“趣味”问题,切中肯綮地明确了该派的政治性质,给予了这一文学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接受与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时序>是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演变关系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刘勰生活在南朝宋、齐、梁时期,其时代风气、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都恰好印证了他的观点.当时的文坛追求新奇、绮丽浮夸的风气盛行,虽然刘勰对这种文风极为不满,并力图创作<文心雕龙>来矫正这一流弊,但从作者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却难以摆脱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子林 《华章》2007,(4):136-136
沈从文的孤独在政治与文艺上表现为他始终是个自由主义者,不与任何集团派别结盟,坚持自己的独立个性,走着自己孤独的人生之路.他首先把文艺的追求与政治的使命分割开来并对立起来,同时又强调文艺的功利目的.他的政治观是一种文人的政治观而非政治家的政治观.在文学态度、文学观念与文学理想上都体现出他与时代不合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瞿秋白一生的经历及其思想变化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提出:综观瞿秋白一生,他从最初的"名士"梦被惊醒,到最后走上政治这条不归之路,虽然其终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都浸染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文人"范畴.他是与鲁迅相互补充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典型.  相似文献   

18.
曹氏父子在汉魏禅代中对待士族的态度貌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其承续性策略贯穿成熟的政治艺术。曹操早年因出身和行事个性而难被士族认同,在战争实践中他不认同过于注重有行的清议遗风,勇于打破士族阀阅,不拘品行地开放性用人,对大族名士限制性使用。局势稳定后的集权进位中,对于不合作的大族名士震慑、打压,甚至杀掉其中的翘楚人物孔融、荀彧,迫使士族屈从自己的威权。继任的曹丕削弱武功集团亲近士族集团,颁布九品官人法,在他的笼络下,士族集团积极支持汉魏禅代。  相似文献   

19.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总是组成一个个群体,参与各类活动的。由于个体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通常也是其群体所共有的,所以,团体咨询或团体治疗的方法就成为了有效的干预方法。团体咨询不仅经济、高效,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消除对咨询的防御。例如,让某学生参与一个治疗小组的活动,就比让他接受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容易得多。治疗小组会形成某种凝聚力和压力,迫使成员在行为或态度上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一个人主要应该看其行而不是听其言。历史上对孔融的定位争议较大,而出发点恰恰在于许多人只根据孔融的片言只语。笔者根据孔融一生对亲人、朋友、汉献帝和曹操等几个主要对象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看到的是一个严守礼教的孔子后裔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