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蓝色天空下簇拥的野花,这是欣赏;看纸上一条条优美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画,这是欣赏;再看那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柔情的诗歌、精致的文字……这都是欣赏.  相似文献   

2.
看蓝色天空下簇拥的野花,这是欣赏;看纸上一条条优美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画,这是欣赏;再看那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柔情的诗歌、精致的文字……这都是欣赏。也许雨中的城市看起来有些晦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心情。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它:生命里正因为有了太多的明艳与繁华而让人看到了苍白与空洞。在这带着一丝微暗的天空下,一人独处,听生命奏响优美的旋律,思绪慢慢飘远……这同样很美啊!欣赏,一个简简单单的词。有几个人能使花开在最美的心间?缺少欣赏,花仅仅开在自己的心间,会枯死;忽略自己,花只开在他人的心间,会折死;只有让欣赏之花开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作者说,他被福楼拜那句"按时看日出"的话猝然击中。不久前,在读一篇短文时,我也曾被一句类似的话击中过,那篇文章提出了二十多条人生建议,其中一条是:每年至少欣赏一次黎明的到来。看日出、欣赏黎明,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人活着,被埋在种种具体的事务中,被裹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忧烦里,久而久之,人会渐渐变得疲惫、麻木、迟钝起来,鲜活的生命也就变得僵硬了,了无生趣,就像一束鲜亮的蔬菜变成了干枯或煮熟的蔬菜,没有了脆生生、水灵灵的质地。看日出,欣赏黎明,则是对生命的激活和唤醒。在晨曦里,在阳光里,人  相似文献   

4.
《按时看日出的人》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作者说,他被福楼拜那句“按时看日出”的话猝然击中。不久前,在读一篇短文时,我也曾被一句类似的话击中过。那篇文章提出了二十多条人生建议,其中一条是:每年至少欣赏一次黎明的到来。看日出、欣赏黎明,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人活着,被埋在种种具体的事务中,被裹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忧烦里,久而久之,人会渐渐地变得疲惫、麻木、迟钝起来,鲜活的生命也就变得僵硬了,了无生趣,就像一束鲜亮的蔬菜变成了干枯或煮熟的蔬菜,没有了脆生生、水灵灵的质地。看日出、欣赏黎明,则…  相似文献   

5.
走的时候,是为了到另一个境界,停的时候,是为了欣赏人生。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中,有一条风景很美的大道上,挂着一句标语,写着“慢慢走,请注意欣赏!”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学习之美,正如东坡先生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能激发隐匿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放歌。一、理清思路,欣赏构思美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  相似文献   

7.
周毅 《家教指南》2007,(4):60-61
据说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在育子方面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孩子看动物纪录片,一边欣赏一边和他们聊天,之后还不忘说上一句“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相似文献   

8.
一、真诚对待学生,给他们无私的爱 “一段音乐,可以享受一上午;一杯好茶,可以回味一整天;一件珍宝,可以欣赏一年半载;一句佳话,可以流传几十年;一位良师,可以感谢一辈子……”2007年教师节的前一天,我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我猜了半天,这是那位学生发的呢?  相似文献   

9.
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常常喜欢欣赏自己的手掌。看那横的、竖的细小纹路,尽情地勾勒出一块块奇特的区域。平时,我的手是那么苍白,一条条青筋历历在目。可是有那么一天,我再看自己的手时,情形却大相径庭了。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用《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了他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其中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两句。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对这两句话作了阐释:“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思路就是文章的脉络。只有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路”是什么?如何去走这条路?这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终极目标的关键一举,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叶老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论集》P144)我体会到,叶老说的“思路”,是读懂读通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弄清楚了思路,才可能使文章“条分缕析”,才可能“综观大意”,  相似文献   

13.
<正>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不同类型的散文组合,本单元导读中有一条教学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句话,难倒了授课者,什么是反复品味、欣赏,难道把这一句或是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读两遍就能品出了,如此神奇的重复性动作就能一步到位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呢?  相似文献   

14.
据说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在育子方面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让孩子看动物记录片,一边欣赏一边和他们聊天,之后还不忘说上一句"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至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作者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路线。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显然,教学中注意探索、理情并学习作者的思路,在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去疏理文章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对于理解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以培养,无疑大有神益。(劳动最有滋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  相似文献   

16.
一一次,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便派人送给文友韩琦欣赏。文章送出后,他忽然发现开头“仕宦(huàn)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写得不够好,就连忙又写了一篇派人骑马送去,并嘱咐送文章的人告诉韩琦:“前文有不当之处,以后文为准。”韩琦把送来的两篇稿子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觉得很奇怪。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在开头两句加了两个“而”字,变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韩琦细细琢磨,这一改,句意就更加突出,语气也通畅有力了,不禁暗暗佩服欧阳修写作态度的认真严肃。二一次,有个叫钱惟演的…  相似文献   

17.
无须比较     
看电视访谈,当被问及对现在张韶涵的人气直逼她有何感想时,蔡依林表示自己并不怕别人跟她比,反而以此为荣,因为这说明我已经成为一个指标,而别人则以我为指标,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不是蔡依林的粉丝,连喜欢都谈不上,不过,我很欣赏蔡依林的这句回答以及她磊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教学《望洞庭》一诗,我早早熟悉好教案,步入课堂上课。课至高潮时,突然出现了一段特殊的插曲——诗意理解完了,我问:"你们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一名学生举手说:"我最欣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为什么最欣赏这一句?"我追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诗人用了比喻的方法,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了青螺。""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妙处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精  相似文献   

19.
欣赏学生     
回忆起刚接手现在教的这个班时,一名吊儿郎当的学生使我头痛不已。后来,是一句赞赏的话改变了这一切:“你写的字真漂亮!你只要努力,各方面都能像你写的字一样好。”这使我真切感受到了欣赏学生的重要。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教育有开发和窒息人的双重动能。教师是园丁,也可能是刽子手。”我想每一名为师者都不会有意充当刽子手。那就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全方位地不讲条件地欣赏他(她),并将你的欣赏真诚地表现出来。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但每位学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欣赏学生的活泼和童真,欣赏…  相似文献   

20.
1.“贴纸条”欣赏法 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特点,教学《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时,我让学生挑选最喜欢的作品写上一两句评语,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再选一张最不喜欢的作品,也用同样的方法。当这些评语贴在相应的作品下时,我们发现少则五六句评语,多则二三十句评语,对每张作品的看法有褒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