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常彬教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以恢弘大气的学术胸襟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纳古今中外女性文学理论和作品于笔下,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书分为五章,一线贯穿"女性:历史境遇的‘空白之页’"、"1920年代:女性话语的多元彰显"、"1930年代:女性话语在合流中的隐显错陈"、"1940年代:不同政治语境下女性话语的分化和  相似文献   

2.
古文选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文章,文约意丰,寓意深刻,更有大量的人生哲理,为学之道.阅读古文,一方面可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宽和丰富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可以借鉴历史,为我所用.为此,今年起,我们特开辟《古文选读》专栏,拟选取李培智、张云湘编著的《百字古文选》(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释文解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杨伦 《新闻爱好者》2008,(11):72-7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特征 大体上说,20世纪中国新文学从它酝酿、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浸润在浓重的“感时忧国”①的空气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早在汉朝即已基本确立,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通过官方长期的宣扬教化,成为最能够影响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绝对典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古老的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青春风貌,这一青春风貌与作家的创作激情联系在一起,使得"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出现了特有的青春心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本文就把这一文学现象放在历史的语境中作以梳理,指出"50—7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心态与"少年中国"运动、"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的精神渊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由于新文学期刊的出现 ,逐渐形成了新文学迅速冲击旧文学的浪潮 ,一些文学团体从此也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 ,。其中影响最大者 ,当属与文学研究会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的《小说月报》。同时 ,文学研究会也通过该刊 ,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 1910年 8月 2 9日创刊于上海 ,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932年 ,因商务印书馆遭“一·二八”战火而停刊 ,最后一期是 1931年 12月 10日出版的第二十二卷第十二期 ,历时 2 1年有余 ,共出 2 5 8期 ,又另外 3…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内唯一一本有关文学现状的宏观考察报告——《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发布。报告对上一年度的文学创作、文学论争与文学事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文学阅读的浅俗化是现在越来越凸显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情报告》主编白烨,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学阅读浅俗化可能反过来诱使文学创作本身向浅俗化方向倾斜,也会使传统文学与经典作品日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日,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的巨作《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重要成果之一.全书分上编《明代文学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和下编《明代文人结社编年辑考》,共百余万字,皇皇之著,对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全面考察,对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发展演进的深层关系作了细腻而深刻的剖析.作者以严谨的学术姿态,敏锐的观察角度,纯熟的文学思维,在文人结社的框架下,为我们展示了明代文学演进的宏图.近日翻读此著,感触颇深.兹就书中所论及明代文学研究相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10月12日《赵无极》台湾锦绣文化企业1993年版《董其昌书画集》(2卷)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权力学》(上、下)[苏]阿夫托尔哈诺夫著新华出版社版《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相似文献   

9.
朱灵慧 《中国出版》2012,(11):52-54
一、引言新时期以来,我国以《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艺》为代表的外国文学译入刊物,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译丛》(Renditions)、《当代台湾文学选译》(The Chinese Pen)为主的民族文学译出刊物,均秉承其各自特色,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翻译期刊在文化传播中以各具特色的理念和风格建构出不同的文学图景,而编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在编辑与出版中展现  相似文献   

10.
多啃名著     
《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如果让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只挑一本最爱,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庄子》。而在汗牛充栋的解庄读物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2):71-73
传播学专业的文学教育,既不同于传统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本文以《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材的选择、专题化教学体系、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等三个角度手入,提出了传播学志业的文学教育应如何改革的建议。笔者认为现有的《中国文学》教材并不适宜于传播学专业,业界应积极推动特色教材建设;《中国文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突破传统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尝试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内容上,可设置适量的与传播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模块,以突出其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1,(4):58-58
1、《民国经典著作丛刊》(115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国经典著作丛刊》在"万有文库"的基础上系统地出版民国时期书籍,此次共选取100种图书,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门类,均为民国时期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读罢王列耀、龙扬志所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感慨颇深。本书选择了从澳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澳门日报》入手,以报纸副刊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的澳门文学历史语境转换过程。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门。"的确,澳门算是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头堡,它称得上是第一个开放的文化特区。在这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集的对话。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11,(1):54-54
1.《毛泽东遇险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根据大量的史实和文献资料,以纪实的手法、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毛泽东如何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虽身经百战、数次临难却能九死生还的传奇故事。2.-《开国前奏: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和谈中》(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详细描述了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充分表现了周恩来坚定的革命立场,伟大的革命胆识和杰出的谈判才能。3.《塑说:唐大禧雕塑回望》(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1,(16):28
本刊讯(记者韩阳)5月27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书博会举行了《中国动物文学大系》首发式及《全球动物文学典藏书系》启动仪式。《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是对中国原创动物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包括动物小说、动物散文等动物文学的主要样  相似文献   

16.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阳玉平 《中国出版》2016,(10):70-70
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既是对文学演变的纵向归纳和文学形态的深入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认知过程。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大杰所著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文学发展史(全二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出版),突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及每种文学样态的特点,凸显了文学作为社会思想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18.
举目中国期刊界,《民族文学》、《回族文学》和《满族文学》等少数民族期刊(汉文类),对整个汉文期刊界而言,无疑是一种积极性的文化建构。《回族文学》作为  相似文献   

19.
郝昕 《兰台世界》2012,(28):45-46
林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的倡导者,均对林纾的翻译文学有过论断,充分肯定林纾的"口译转述"的翻译小说,为中国接近外来文学和思想打开了一扇窗,起到了搭建中西文艺交流平台的作用.有过文学翻译经验的周作人就曾经说过:"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味.  相似文献   

20.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是文学刊物宣示或探讨某种文学主张、发布某种文学信息、培养文学新人的一种迅捷而有效且传播面广的形式,与刊物作品本身构成对刊物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是许多文学刊物乐意和经常举办的活动。《西部》杂志是新疆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本汉文文学刊物,从创刊时的《天山》到后来的《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直至现在的《西部》,50多年来,它一直承担着发现、培养各民族作家,壮大、繁荣西部文学的重任。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推举文学新人或引导某种文学思潮,《西部》杂志曾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文学笔会、作品研讨会等文学活动,对一些作家、一些文学流派的形成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