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歼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李煜,抒情毫无遮掩矫饰,毫不矫揉造作,虽阅世甚浅,但不失纯真放任。本文就《虞美人》谈谈李煜的真情。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文注释为选自詹安泰《李璨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笔者手头上正好有这本书,翻开一比照,却发现课文与詹安泰校注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说明两者并不是同一版本。课文《虞美人》:  相似文献   

4.
李煜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与李煜本人内在的悲剧感情相联系。李煜前期的词在表面的奢华与享受中,其实是暗含其作为受压抑君主的心无法排除的悲伤,总透露着一种悲剧色彩;后期的词,则是直接、尽情地表现内心对人生悲剧的感受,前后期词中的悲剧感情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透过李煜词前期香艳,后期悲哀的表面差异,阐释李词"真"的内涵,即词中所呈现的以赤子之心观照生活,以淳纯的真情蘸满笔锋来直抒胸中之块垒的任纵与纯真及其不假雕琢的抒情品格。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7.
千古词帝的悲歌——浅析李煜后期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后期的词作把人生际遇、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引入词中,拓展了词的主题和题材,"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以沉雄奔放之笔,写故国哀感之情;用浅语白描,抒写生活感受。他的词,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高超的境界,为后来的词人们开启了新的风格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顾随,周汝昌的老师。《苏辛词说》,顾随讲授艺术的自家撰为文字的一种具有浓厚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著作;《苏辛词说》是《稼轩词说》与《东坡词说》的合称,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弥足珍贵。1940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这年的秋天,深感家园沦亡之大痛的青年学子周汝昌,考取了燕京大学这所不挂日本太阳旗,以"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务"的"武陵源"。  相似文献   

9.
李永超 《学语文》2009,(4):41-41
李煜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的闻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胡应麟在《诗蔽》中写到李煜“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祖……至此君方当是行家”。  相似文献   

10.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荣辱于一身的词人之一。他即位之初,国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宋军攻破金陵之后,他在汴京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生活。这种大起大落的坎坷多难的人生就像荣华与凄凉交织的梦,即使是一个赋性迟钝的凡夫俗子也禁不住会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更不要说这个多愁善感而又才华横溢的学家了!正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他的后期创作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对象,“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虞美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李煜后期词的悲剧特质对当代人欣赏借鉴和感悟生命悲剧,均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李煜,抒情毫无遮掩矫饰,毫不矫揉造作,虽阅世甚浅,但不失纯真放任。本文就《虞美人》谈谈李煜的真情。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和评价李煜及其词作,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50年代中期,曾掀起一次讨论的高潮。当时,由于思想的狭隘,理论上的片面,特别是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李煜词贬斥过分。“文革”后,清除了极“左”思潮的流毒,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被更多人所首肯。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既不囿于成说,又不有意拢高或随意贬损,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也颇不容易。新近,读了王基先生的《光华千秋李煜词》(以下简称王文)①,在具体作品的诠释上受益匪浅,但在总体评论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特别是其艺术魅力的成国探讨上,…  相似文献   

14.
郭步山 《考试周刊》2014,(69):22-23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南唐后主李煜内心纯朴,民国学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评价其有一颗赤子之心。李煜词风清丽感人、直抒胸臆,其词的艺术特质显然和李煜那颗赤子之心密切相关。本文从李煜前后期词作中彰显的赤子之心这一角度切入,阐述赤子之心与李煜词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李煜词中的赤子之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军 《上海教育》2011,(8):55-57
在《论语》全书中,"问"一共用了1 20次,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之一。据杨伯峻《论语词典》,使用百次以上的词有24个:人(名词)(162),也(语气词)(469),子(称呼)(431),不(否定等)(548),之(代词等)(596),仁(道德等)(109),曰(说)(755),乎(介词等)(140),以(介)(152),可(可以)(122),如(动词)(111),有(副、动)(154),而(连)(319),吾(代)(113),矣(语)(202),无(副)(113),为(动)(170),与(动)(119)。连同"问",共25个。其中,虚词就占了一半。有些词如"为""如""有"既虚又实。在纯实词中,仁、知、日、人、言、问等很有趣地组合了一个论语言说的核心语词系统。  相似文献   

16.
鹭焱 《初中生》2007,(6):14-15
李煜(937-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一位国主,史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且诗、词、文皆通。据传他有文集30卷行世,还有《乐说》百篇,当时很受推崇,但都没有流传下来。今仅存诗10首,断句若干,文7篇,词30余首。在中国词史上,李煜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称赞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多数评论家们都认为纳兰词的特色是婉丽凄清,极善抒写愁情,真是触处成愁,书愁不尽。其“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性德本人最佩服的便是这位南唐后主。郑振铎说:“性德以清才著。其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纳兰性德与李煜,二人的思想与感情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所以在风格、手法上也极相似,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类似高度。 纳兰性德少年科第,席芬名阀,风度濯濯,足以睨视余辈,然而这位相门公子却能结义输情,礼贤下士。他并没有因为家世的高贵、自身的显赫和官场中紧张的应酬而放松了文字著述活动。短短的一生,他为后人留下了《词林正略》(未传)《通志堂集》等书,尤以《通志堂集》为巨,包括诗、词、文、赋、杂识、经解诸作,著名的《饮水词》(包括一部分《侧帽词》)就收集在其中。另外还考订、辑刻了《通志堂经解》(计144种1792卷),《渌水亭杂识》(四卷),《大易集义粹言》(八○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今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这些著述都是在他征鞍和杯盏的周旋中抽暇完成的,不难想象,若是没有孜孜向学的毅  相似文献   

18.
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五则词话是针对李煜及其词作的。他紧紧把握住李煜词情感底蕴与哲理内涵,挖掘其深广的抒情境界、艺术魅力、根源、成因。从王国维的这种视角来看,李煜词的悲剧意识更为明显,这一切使李煜在中国词坛上具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词七首》     
一、课文悟读《虞美人》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的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雨霖铃》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也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时间)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写“离情”。(空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  相似文献   

20.
公元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从帝王之尊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但是,这—历史性的变化,并没有能够推翻李煜在南唐词坛上的领袖地位,更没有摘掉他在词中用以抒情表意的白描艺术“皇冠”。 李煜填词,素以白描见长,历来为词评家所称誉。周之绮《词评》说:“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为所及。”这种“清水芙蓉”式的自然美,正是李煜娴熟地运用白描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谭丕模先生就认为: “李煜的白描手法是用最通俗、最现实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最伤感的感情”。胡应麟《诗薮杂编》则把李煜词和温韦词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